2016-08-13 13:41:10
諸葛亮策劃瞭一個很漂亮的戰役:
要求幾個將領先與張合作戰,牽制其兵,另幾員將領做埋伏合擊。而司馬老兒大軍擁來時,這些將領必須以少打多,強行與其周旋,而薑維率軍偷襲司馬老兒大營,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馬可以隨之掩殺。在選擇那個負責獨戰張合和司馬的人時,諸葛亮說:“非智勇之將不能當此任。”還“目視魏延”。但此刻“延低首不語。”
在三國志裡是這麼說的:
後來此次戰鬥打的很成功。我從中得出以下結論:
諸葛亮對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過磨練和提攜——包括讓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時任命他為前督部等——為自己培養一個接班人。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後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將軍。但是,在歷次實踐中,他都發現瞭魏延的一些致命弱點,這使他開始傾向於薑維。對魏延表現出的某些問題他開始予以註意。諸葛亮對於任何有小問題的人都不放過——例如李嚴,例如廖立——可是對於魏延卻無比寬容。六出祁山時,有如此事:
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
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義中這麼說,幾乎是蓋棺定論瞭。
三國志裡對魏延的功績如是說: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還有,忘瞭說。王雙是魏延斬的。射殺張合則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誘——其實,即使魏延和張合強行單挑,應該也有勝算。不知道老羅為何如是寫。
六次北伐與歷次一樣,魏延都發揮瞭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瞭丟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然後就輪到瞭那件事:孔明死瞭。
演義裡,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薑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瞭。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將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瞭,著實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快感。可是看瞭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筆,但想來大傢都看得明白。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斷後者,但考慮到一旦他不肯,那麼大軍自己進行。而魏延與楊儀在此時彼此攻擊,誰對誰錯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給楊儀為下,要求自己獨立率軍北伐,而楊儀則是夥同瞭更多人反魏延。而在彼此上書中,後主身邊的人都“保儀疑延”,這可能和平時魏延“剛而自矜”有關。但我實在找不出魏延要謀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讓諸葛亮的心血白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