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49:18
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瞭極高的威望。
天子的聲威教化甚至達到瞭荒漠的邊陲。
於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長舉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縣)為其封國。
帝舜在位33年後,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又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在嵩山陽城(河南登封縣郜成鎮)建都,國號為夏後。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大禹建立夏後政權後,追封先代遺民,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日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帝立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瞭。禹把皋陶的後代有的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瞭益,把國政授給他。
禹鑄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為紀念這次盛會,“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班固《漢書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貢的青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
九鼎的鑄造,歷來有多種傳說。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統之義;黃帝作寶鼎三,象征天地人;而禹鑄九鼎,劃“九州”,是禹作為天下共主、確立政權的象征或標志。九鼎被置於宮門之外,借以顯示夏王成瞭九州之主,實現瞭天下統一。後來九鼎還被神化為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為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征。奪九鼎,也就成瞭後世帝王們有意識的一種戰爭行為瞭。在夏商周三代,“九鼎”被視為國之神器,其至尊地位,在人們的心目中甚至超過瞭首都的地位。因為首都可以擇地另遷,鼎失去瞭,就不可再得。如商湯滅夏,“鼎遷於商”,就是夏王朝滅亡和商王朝建立最合法的標志。周武王伐殷而得九鼎,也標志著周人取得政權的合法性,鼎成瞭王朝政權的象征。自周始,青銅鼎是專門用來炊煮、盛放祭祀用的胙肉的,其神聖可知。周禮還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不可逾越,逾越即為罪惡。春秋後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瞭覬覦之心。野心勃勃的楚莊王曾帶兵來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周定王的使節詢問九鼎之輕重大小。“問鼎”遂成為奪取天下的代名詞。
到瞭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秦齊等大國為瞭爭奪九鼎,不惜兵戎相見。周滅亡前後,據傳九鼎沉沒於泗水淵底。以後秦始皇出巡過彭城時,派人下水打撈,未能如願。作為權力象征的九鼎,也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不知所終瞭。
塗山之會
禹繼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瞭一些規則,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以刑罰來懲辦。傳說西部與禹同族的有扈氏,好戰而不服禹。禹采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最終臣服於禹。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和禮遇。
禹時代,共進行瞭兩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即與共工(共工是一部落名,與顓頊、帝嚳爭奪帝位的是前期的部落首領)和三苗的戰爭。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敗瞭,他懷著嫉妒的心腸,不願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計地將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今山東曲阜)。空桑山被淹沒後,治水工程隻好暫時停瞭下來。 當時,塗山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國中勢力最強。皋陶為塗山氏首領,禹任命皋陶為刑官,並娶瞭塗山氏的女嬌為妻,兩族結成瞭牢固的政治聯盟,對大禹治水給予瞭強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後,皋陶、伯益迭為首輔,塗山氏成瞭夏後氏最倚重的力量。為瞭進一步獲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攜同女嬌,在塗山召開瞭緊急軍事會議,大會夏、夷諸多邦國或部落首領,準備與共工決一死戰,歷史上稱之為“塗山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