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4:00
《陔餘叢考》指出,趙高本為趙國公子,擾亂秦國隻為復仇。少數觀點稱贊趙高,如有詩贊“可憐百萬死秦孤,隻有趙高能雪恥”,應該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呢?
其實趙高的身份歷來是存疑的,一說是秦國宗室遠親,一說是趙國的。《陔餘叢考》為清代學者趙翼所作,為一傢之言。歷史的真相終究無法還原,但即使如《陔餘叢考》所述,趙高仍然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一直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從他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毫無疑問,趙高在這點上有洗刷不去的罪狀。
趙高醫生玩弄權術,制造宮廷政變,同時屢進讒言,無論賢人能人,隻要妨礙他個人利益和政治野心,無一不身死族滅,秦王朝在最危險的時刻喪失瞭大批人才,加速瞭滅亡的進程。
趙高第一大罪狀便是串謀胡亥、李斯,矯詔賜死扶蘇,扼殺瞭秦帝國由武功走向文治的希望。與此同時,他扶植瞭一個心無主見,胸無大志的敗傢子胡亥。眾所周知,繼承人問題歷來關乎國運民生,而趙高為瞭一己私欲,置天下於不顧,甚至慫恿胡亥荒廢朝政,窮奢極欲,把社稷和百姓推向瞭更可怕的深淵。論趙高此舉,天誅地滅。
第二大罪狀是誅殺忠良,趙高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害怕矯詔事泄,向胡亥提議:嚴刑峻法,打擊心懷不滿的王公大臣,同時提拔心腹,方可穩坐江山。於是胡亥將生殺大權交予趙高。蒙氏兄弟首先遇難,可憐蒙氏傢族世代為國守土,兄弟倆更是盡忠多年。首先是蒙毅被冠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攔,實屬危害社稷之舉”的罪名,自殺身亡,接著蒙恬雖然無罪可加,但仍被迫吞藥自殺,死前疾呼:“我何罪之有,無過而死乎?”。
蒙氏兄弟不明不白的走瞭,秦帝國最後的良將淒慘謝幕,註定瞭今後戰爭的敗亡。
緊接著,趙高的屠刀揮向瞭曾經的盟友李斯,在權利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無足輕重。趙高巧言令色,竭盡所能挑撥秦二世和李斯的關系,他專挑二世與嬪妃玩耍嬉戲的時候讓李斯覲見,時間一長,胡亥惱羞成怒,認為李斯是刻意為之。趙高趁機進言:李斯參與沙丘之謀,卻沒有分得太大利益,必定懷恨在心,想要裂土封王。另一方面,他暗地裡加緊羅織李斯父子謀反的罪證。最後,李斯被冤入獄,屈打成招,身死族滅,一代名臣就此隕落。
李斯之死固然有他自己引狼入室的因素,但從客觀角度來看,李斯以及一同含冤的將軍馮劫,右丞相馮去疾等人的死去,讓帝國愈加人才凋敝。
入則無法傢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帝國的路將如何走下去呢?然而,趙高是不會考慮這些的,此時此刻,他唯一想的就是怎樣攀上權力的巔峰-稱帝。
其實弒君政變反而是趙高人生中最輕松的一件事,這對不可一世、橫掃六合的秦帝國真是一件打臉打到傢的鬧劇。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望夷宮政變。趙高的弟弟趙成在宮內散步謠言,謊稱盜賊作亂,而趙高的女婿閻樂則趁機率軍出擊,致使宮內防守空虛。閻樂在外晃悠一圈後反而以追賊為名掉頭反撲望夷宮。胡亥見勢不妙,為求保全性命甘做庶人,可惜閻樂不給他這個機會,胡亥無可奈何拔出長劍,結束瞭自己這可恨又可憐的一生。
趙高得知消息後興高采烈地準備操辦登基事宜,但文武百官皆低頭不從,趙高意識到時機未到,無奈之下隻得臨時改變主意,讓子嬰繼承玉璽。
直到此時,趙高還在盤算著如何擺佈子嬰,從而順利登位。他不知道,混久瞭,還債的時候終於到瞭。原來子嬰要齋戒五日後才能即位,但期滿之後,子嬰卻推說自己有病,不肯前往,一心想著龍椅寶座的趙高,心急火燎地親自去請,等他一到,宦官韓談眼疾手快,一刀砍瞭下去,結束瞭他罪惡而又醜陋的一生。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歷數瞭趙高的罪狀,並夷其三族。
如果歷史真如《陔餘叢考》一般,那麼趙高死前的最後一刻或許還有一絲欣慰,畢竟他成功禍亂瞭秦國。可是他有沒有想過,他的快意恩仇,使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大地不可挽回的走向瞭崩潰。如果扶蘇還在,蒙氏兄弟未死,李斯仍存,或許秦帝國還能走向新生,多少戰亂因此避免,多少傢庭不用支離破碎。然而,這一切的火種,都被趙高無情地掐滅,他成為瞭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的趙高,還是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