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4:15
“爆彈三勇士”被很快包裝為日本的現代軍神,載入課本、授予榮譽、建設銅像和紀念碑、編輯傳記,日本的電影企業拍攝瞭多部該主題的影片,還有仰慕勇士的少女跳入蓄水池自殺。70年後,駐伊美軍用同樣的包裝手法,塑造瞭一個英雄女兵傑西卡·林奇。
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呢?《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一書引用與三勇士同屬以工作隊的一名士兵的檔案證言稱,三勇士其實是被上級強行派往爆破一線的,而且向外跑出瞭15米後,就都陸續跌倒,三個人都準備往後退,被上級喝止,又掉頭撿起爆破筒向著鐵絲網前進,沒等達到鐵絲網的時候,爆破筒就爆炸瞭。
“爆彈三勇士”事件很大程度上掩蓋瞭日軍挑起的上海事變的失敗結局,日本媒體形成瞭更為嫻熟的包裝炒作套路,這使其在後來可以不斷宣揚“竹槍主義”和“肉彈戰”的重要性,讓一批又一批日本青年加入“皇軍”,走上那條“玉碎”不歸路。
在這樣的媒體和社會氛圍中,1932年5月15日,日本少壯派軍官暗殺瞭力主改革軍部、清算戰爭狂熱主張的時任首相犬養毅。而在此事件中,日本軍部更是狠狠地扼住瞭日媒的喉嚨,後者基本上不敢發出對暗殺行為給予譴責的聲音。日媒開始宣揚一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觀點,即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社會原因論”:經濟如此不景氣,社會壓力和矛盾如此之大,泄憤應該首先找社會原因、體制原因,兇手和被殺者都是受害者,等等……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走向“特立獨行”
日軍侵占照顧東北後,中國國民政府求助於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的李頓調查團作出一個事實上傾向於維護日本侵略(既得)利益,誘使中日媾和的報告。但這個報告因為僅僅在字面上提出瞭對日本的譴責,而受到日本媒體的連篇抨擊。
日本各傢媒體的社論標題分別是——《東京朝日新聞》:《錯覺、曲解、膚淺——發表的李頓報告書》;《大阪朝日新聞》:《充斥著膚淺和自我矛盾》;《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謊話連篇的報告書——如此誇大捏造也太過分瞭》、《讀賣新聞》:《坐井觀天》;《報知新聞》:《無禮誣陷盛行的調查報告書》……
前坂俊之在書中就指出,日本政府中許多資深政客如西園寺公望、齋藤實等對軍部的獨斷專行頗有微詞,更不同意日本退出國聯,這本可以遏制當時日本外務省和軍部的少壯強硬勢力。正是因為各傢媒體加入到對軍部立場的合唱行列,才使得穩健派陷入空前孤立。日本退出國聯,自居為亞洲和世界秩序的挑戰者。
走向特立獨行的日本,很快開始清算那些沒有站在當局立場的學者。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美濃部達吉引入國傢主權學說,將日本天皇稱為日本的(最高)國傢機關,這個說法與日本右翼勢力、軍部宣揚的天照大神後裔萬世一系的統治論格格不入。昭和天皇實際上贊同美濃部達吉的觀點,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本人卸下過大的壓力。美濃部達吉利用議員身份,在日本議會等場合就自己的觀點發表瞭多次辯護意見,並通過媒體報道將天皇機關學說傳播得更遠,更加重瞭右翼的仇視,最終以前者辭去議員和學術職務、天皇機關學說被禁止傳播告終。
鼓動“討伐暴戾的中國”,讓日本媒體大發橫財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主要媒體被政府召集,要求報道和言論必須嚴格配合國傢行動。各傢報紙因此在歪曲報道事件起因、進展的同時,約定將報道和言論的主題確定為為“討伐暴戾的中國”尋求合法性、合理性理由。
非但如此,日本各傢報紙還踴躍舉辦旨在擴大日軍與日本平民互動,渲染戰爭參與的活動。用今天的話來講,諸多“線上活動”凝聚瞭更多日本人參與“線下”的戰爭行動。《朝日新聞》舉辦瞭“軍用機捐獻”、“皇軍慰問”等主題活動,《每日新聞》募集慰問金和遺屬救護資金的活動,《讀賣新聞》等媒體分別捐贈報紙、被子、燃料。最終還是《朝日新聞》占瞭上風,該報提出瞭一個“神風”號周遊世界一周活動,募集到巨額資金,用這些錢隻做瞭最先進的偵察機10架、戰鬥機20架、轟炸機10架等總計90架飛機,捐獻給瞭侵華前線的日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