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4:15
1945年8月16日,日本最大的一傢報紙《每日新聞》(《東京日日新聞》)發出瞭雙面版面空白的報紙,次日至第五日,仍有部分版面為空白。該報社長、關西總部編輯局局長等高層辭職。隨後,另一傢日本大報《朝日新聞》的高層也宣佈總辭職。
《朝日新聞》1945年8月23日發佈《關於自我謝罪的聲明》,表示對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後至日本宣佈戰敗投降的10多年時間裡,該報誤導瞭日本國民和輿論,表示日本戰敗也有新聞媒體的責任。而《每日新聞》的高層則表示,戰敗前一天報紙還在大喊“鬼畜英美、焦土決戰”,第二天就徹底轉向,實在讓人太難堪。
盡管兩傢日本大報在當時都作出瞭“謝罪”的姿態,但日本學界和新聞界很多人認為是遠遠不夠的。日本軍部對報紙要論的壓制,逼迫報人合作,這確是事實,但報紙宣揚軍國主義、煽動戰爭也絕非都源自被動行動。《每日新聞》、《朝日新聞》等日本大報是1930-1940年代日本國內狂熱軍國主義民粹思潮的受益者,銷量及廣告收益大幅上升。
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前坂俊之曾長期供職於《每日新聞》東京總部,長期研究日本戰時的傳媒統制、新聞史等問題。前坂俊之以大量史料為依據,寫成《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一書,對日本各傢大報在二戰前和戰時向日本軍部、右翼勢力妥協的做法給予批評,並指出,報界對日本軍部給予抵制、抵抗,並非不可能。
日本1931年侵華,其實源自少部分少壯派巨人的冒險,日本政府及軍界對此不報支持態度,如果當時的主流媒體能夠態度鮮明的抨擊這種做法,可以左右輿論,政府和軍人也將迅速駕馭冒險軍人,但事實上,大部分日本媒體在戰事一開,就馬上站在瞭支持侵略的立場,從而讓軍部極端勢力不斷做大,壓縮穩健派的生存空間。在1931-1937年間,報界在日本軍部和民間右翼勢力的挑釁面前,不斷讓步,從被動接受輿論管制到發揮主觀積極性,積極炮制為侵略暴行辯護的言論,閹割事實報道。
日本媒體如何報道“九一八”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媒體迅速行動,在中國東北投入瞭大批報道資源,“這種大力報道無條件地追認由軍部策劃制造的既定事實,煽動瞭軍國主義、愛國主義、拍外性的民族主義”。《大阪朝日新聞》1931年9月26日、10月1日的社論標題分別是,《決不容許他方幹涉,維護我帝國政府關於“九一八”事變的聲明,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滿蒙的獨立,若是成功將成為遠東和平的新保障》。該報還發動日本國民為侵華關東軍募集慰問金。
《大阪朝日新聞》在此前曾是一傢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媒體,經常批評日本軍部。為什麼這傢報紙會突然轉換態度。前坂俊之解釋指出,日本軍部和右翼人士通過“不買行動”,讓《大阪朝日新聞》的發行陷入困境,而其競爭對手《大阪每日新聞》則抓住機會,通過煽動戰爭情緒而擴大發行量。日本其他的主要報紙,如《東京日日新聞》也因為面臨類似處境,而選擇投向支持軍部的對外侵略擴張。
前坂俊之同時也強調,編輯和發行的困難,不足以成為一傢報紙犧牲報格的充分理由,因為在當時,也有部分日本媒體和學者對“九一八事變”提出瞭辛辣批判。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橫田喜三郎從國際法的角度,質疑瞭日本軍隊:“僅以數米的鐵道爆破為由占領瞭南滿洲的大多數要地……就算最初的沖突是自衛行為,之後所有的行為也都靠自衛權行使就能說得通嗎?”
仙臺的《河北新報》則發出瞭一連串社論,猛烈抨擊軍方的冒險、政府駕馭局面的無能。日本軍部派出憲兵沖進《河北新報》總部,威脅將成立不買聯盟,而《河北新報》的社長一力次郎還擊稱“我社雖然貧弱,但也是言論機關。如果受到從外界來的暴力,我社四百員工將抱成一團死守言論的自由……什麼時候被炮擊都不會叫苦。成不成立不買聯盟是讀者的自由……”這番話簡寫,就是中國讀者而今熟悉的“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兩根的”。
虛構戰爭英雄為哪般
“九一八”事變次年,日本軍部在上海挑起戰事。但因為日軍輕視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日軍疲於苦戰。這樣的背景下,日軍開始炒作“爆彈三勇士”,日本各傢報紙予以踴躍響應,在1932年2月24日登載瞭軍方授意的報道,稱日軍有三名士兵為瞭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將點燃的炸彈綁在身體上,再把自身投進鐵絲網,“以壯烈的犧牲打開瞭步兵突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