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下令不抵抗

2016-08-13 14:37:50

  九一八事件爆發打響日本侵略中國的號角,以張學良為首的奉系軍閥放棄抵抗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那麼九一八事件張學良是否有機會翻盤奪回東北?其實在九一八之後,張學良還是有機會可以翻盤,重新奪回對東北的控制權,具體詳情,下面由中國小編為大傢一一道來。

  日本對東北早已虎視眈眈

  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得勝利,而日本也占據瞭東北的南滿鐵路的所有設施,隨後日本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將運營南滿鐵路的經濟。不久後,日本乘機把軍隊也紮營過來,設立成民政部和陸軍部。把遼東半島成立他們自己土地,改名為關東州,他們以保護南滿鐵路的設備調來1個師團、6個獨立守備大隊、旅順重炮大隊和憲兵隊等部隊。

  1926年,日本首相首相的田中義提出《對華政策綱要》不平等條約,意思是想把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其目的就是為瞭拿下中國本土,在征服世界。

  而之前張作霖在東北站穩腳步,也借助日本的勢力統一東北,期間簽約不平等條約讓張作霖不以理會。結果日本關東軍於1928年6月發起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

  1928年,張學良宣佈東北奉系服從南京國民征服。隨後張學良堅決抵抗和日本合作,尤其是南滿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並以低廉的價格與南滿鐵路競爭,使南滿鐵路陷入經營危機。這些引起日本關東軍的強烈不滿,甚至開始考慮采取軍事行動來確保在東北的特權。

  1929年,美國受到史上最嚴重經濟危機,而這一系列的危機也影響到瞭日本。日本經濟的危機也影響到政治方面,而日本決策打算發動外站,來獲取資源和市場的戰爭紅利,至此中國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讓日本虎視眈眈。

  張學良可以奪回東北,但世事難料

  1931年9月18日,本關東軍在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引爆炸藥,污蔑中國破壞南滿鐵路並襲擊日軍,以此借口的攻打軍隊駐地北大營。而張學良下達指示,“不準抵抗,避免發生沖突”。結果8000名東北邊防軍被300日軍大白。隨後,關東軍第2師團第3旅團第29聯隊進攻奉天,至9月19目10時,日軍先後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18座城鎮。

  當時東北軍在東北有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總共約20萬人。但大都集中在從山海關到遼河的北寧路沿線及中東路沿線,在東北腹地以及與朝鮮接壤的地區隻有約2.3萬人。而日軍在東北的關東軍正規部隊有1.5萬餘人,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非正規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約2.7萬人,基本都部署在南滿鐵路沿線。對比雙方的兵力和部署可知,中國方面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就處在很不利的狀態。

  兩天後,沈陽及四平、營口等城鎮相繼淪陷,此時張學良決定抵抗日軍,當時20萬東北軍在錦州和遼河一線坐以待命。黑龍江省的正規軍1.5萬和非正規部隊1.8萬,正在馬占山的領導下堅持抗擊日軍;吉林省的正規軍也有約3.5萬人在李杜、丁超等人的領導下抵抗日軍的侵略。

  當時日本控制瞭東北一些城鎮,這是日本政治內部發生一些變動,想要繼續進攻,得面對20萬大軍這句嚴厲的局面。如果稍微閃失,就會立刻激化內部矛盾,那就真的難以收拾瞭。

  如果這是張學良能率領20萬東北軍進行反擊,可能有機會翻盤。但世事難料,日本連續幾個月派飛機轟炸錦州,這不得不讓張學良放棄瞭錦州。

  後來張學良曾經談及放棄錦州的原因,一是沒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贏;二是怕自己的部隊在作戰中的損失得不到補充——之前的中東路沖突不就是這樣嗎?在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這可是最重要的瞭。

  隨著張學良在錦州的不戰而退,東北局勢也就雨打風吹花落去,再也無法挽回瞭。日軍隨即轉兵向北,馬占山的部隊既失去瞭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實際上軍事策應的可能,終於被日軍擊潰。東北各地其他自發的抗日武裝也失去瞭對政府的信任,士氣迅速瓦解,更不提有效指揮和協調,很快也被日軍各個擊破。東北三省128萬平方公裡領土,相當於日本國土的3.5倍,3000多萬人民都落入瞭日軍手中。

  雖說歷史事實總受人爭議,九一八事件張學良本可以奪回東北,但歷史的形勢決策總有犯錯。以上是關於九一八事件的相關信息,如你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