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清朝皇帝康熙四大暴行 仁君形象遭質疑

2016-08-13 15:02:57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皇帝這個職位上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執政時期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在世人的眼中可謂是完美的君主。然而在封建制度下這樣的專制獨裁難免會施加暴行,但跟絕大多數皇帝一樣,康熙的執政也不是完美的,甚至還對老百姓造成瞭巨大的傷害。
今天,我們要盤點的就是康熙在位時的四大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殺平民

  平三藩屠殺平民且不提與康熙尚無關系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隻說康熙在平定三藩時,清軍對平民的屠殺,從許多記載來看也是相當驚人。這裡不必長篇大論,就引兩則相關史料也可見一斑。

  《清史稿.王騭傳》裡記載的王騭在康熙的上疏中說“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裡,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創痍。自蕩平後,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

  這份上疏是什麼時候寫的?所謂當年運糧行間是什麼,蕩平是指什麼時候的蕩平?這些問題我們繼續查一下《清史稿》的原文就知道瞭。“王騭,字辰嶽,山東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試廣東。歷刑部郎中。十九年,出為四川松威道。時征雲南,騭督運軍糧,覆舟墜馬,屢經險阻,師賴以濟。”

  “時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柟木。騭入覲,疏言:四川禍變相踵……”

  可見這份上疏就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後,所謂“當年運糧行間”,就是指康熙十九年“出為四川松威道。時征雲南,騭督運軍糧”,那麼這個所謂的蕩平自然就是指康熙時期清軍鎮壓吳三桂反抗,蕩平四川雲南瞭。

  蕩平之後,“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這個時期四川人口的損失,平民的死亡顯然和清軍是脫不瞭幹系的。

  其實不僅是四川,其他相關地區也遭受類似的厄運,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數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瀏陽縣知縣曹鼎新說“自甲寅吳逆倡亂,……以至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

  這裡說的就更明確瞭“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聯系到清軍一向有屠殺平民的傳統,再加上清朝方面的官員也不會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這類記載的真實性是沒有疑問的。無論以什麼理由作為借口,如果一個皇帝手下的軍隊有大肆屠殺平民的行徑,那麼這樣的皇帝再將其稱為仁愛,那也是很不妥當瞭吧。
推薦

  清朝康熙皇帝玄燁是怎麼死的?揭秘康熙的死因

  清朝皇帝康熙叫做玄燁 這個名字有什麼寓意

  蘇麻喇姑是誰?康熙喜歡的女子一輩子不洗澡

  暴行之二: 遷海殘民十餘年

  遷海殘民十餘年首先值得一提的沿海遷界在康熙時期的強化,沿海遷界造成的慘重後果前面已經部分敘述。

  沿海遷界可以看《南明史》中的相關記載。究竟什麼是沿海遷界呢?簡單來說,它就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讓中國從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傢之一變成瞭一個內陸國傢。

  具體點,滿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范圍(從瀕海三十裡左右,到瀕海四十裡、五十裡、乃至到二三百裡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墻,強制處在這個范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離海邊三十裡到二三百裡不等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

  在這期間,如果清廷統治者覺得遷海的距離太近,還會繼續下令,遷的更遠一點,他們對海洋的恐懼已經到瞭病態的程度。按照《南明史》的記載:

  “廣東遷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爾坤、介山二大臣巡視海疆,“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裡,以絕接濟臺灣之患。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華大人來巡邊界,再遷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初立界猶以為近也,再遠之,又再遠之,凡三遷而界始定”。

  當時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