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39:20
《辛醜條約》規定,美國所得賠款按每兩官銀折0.742美金計算,合美金24,440,778.81元,連同利息28,910,773.34元,合計5,3351,552.15元。按照美國政府計算,扣除“應賠”部分,應退還本金10,785,286.12元,連同利息共退還總數為2,972萬餘美元。從1909年起,逐年退還,分三十二年退完。為什麼退還要加引號呢?
1915年1月23日稅務處致安樂格聯樂字第92號節(因篇幅原因不載全文):“所有每年應付及退還各數,另立甲、乙、餅三表,由美外部簽押,經前赴美專使唐大臣、出使美國伍大臣抄送到京;並由前外務部與美國駐京公使商定,美國減收賠款,先按減收購定匯票,清美領知照銀行,退回若幹,再由上海道備函作收,於宣統元年即西歷一千零九年一月起實行,即自是年每月由上海道照實付數目購定金價交付;另於六月、十二月底結算本利及退還利息一次。”由上文可知退還的錢並不是真的從美國國庫裡拿出來,而是美國國庫每年仍需從中國索取巨額“賠款”,隻不過比“退款”前的金額要少一些。而中國政府仍需要按原數開兩張支票,一張入美國國庫,另一張作為“退款”轉交中國外交部,用以“興學育才”。所謂的退款!
“退款”初期,美國的“退款”平均每年約70萬美元,由清朝政府的外務部經管,主要用於留美學務和清華大學的辦學經費。用於清華學堂的辦學經費每年約60萬銀元,用於留美的學費每年約40萬美元,沒有用完的“退款”,積存起來作為清華基金,由外交部直接掌管。
隨著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為瞭控制監督清華大學的使用,於1917年,由美國公使和美國外交總長、外交次長三人組成“清華基本金委員會”,其下又設董事會,來核定審查清華的經費。當時曾規定,清華經費每月以29,000美元為定額,留美學務處經費以30,000為定額。清華的工程和購置等費用凡超過200元的必須經董事會批準。如有特殊情況需動用基金也隻能借用,到期必須計息償還。1921年後,雖然由於清華大學的規模不斷擴大和留美人員不斷增多同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生活費用上漲,導致清華學校和留美學務費用增加出現較大赤字。采取瞭減少留美女生和減少專科生,逐漸停招中等科及高等科等舊學制等措施。同時還借用瞭一部分基金,以彌補不足。
雖然如此,按照原規定的退款辦法,自1932起,美國每年退款額將增加到138萬美元,比以前的每年退款將增加一倍,暫時的虧欠到時可以補償。所以當時雖然很多大、中、小學由於經費困難,被迫關門或停課的時候,清華依舊順利的完成自己的該辦大學計劃,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當時的教育界人士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清華學堂的校舍之美,教師待遇之豐厚當為北平之首!”必須註意的是美國所謂的“退還”庚子賠款的前提是當時中國的財政已經無法承擔瞭,梁誠先生在與美國政府交涉時直言不諱的說:“財政已枯竭,再無餘力賠付。”從圖一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有識之士的看法“蓋我國財政已接近枯竭”。
到1918年1月止,美國得到的賠款本息已達12,413,499元,差不多已達到其自認之“應付”賠款之數。但按退款協議規定,中國仍欠美國6,137,552元。還在1917年就有人提出退還庚子賠款。1921年3月11日美國參議員洛奇(Henry Cabot Lodge)提出退還庚子賠款餘額的議案,八月十一日,參議院未加辯論,即與通過。眾議院外委會也認為可行。但因為當時在華美籍人士被中國士兵槍殺,美政府要求賠償未有結果,故退還擱置。按照美國政府慣例,兩院未完成議案,即無效。
美國既有此議案,贊成退還的美國人士和中國人士自然努力說服美國政府。當時的外交總長顧維鈞,駐美公使施肇基,以及國內的教育人士分別活動,與在華美國教育人士交換意見,這其中武昌文華大學的圖書館主任韋棣華女士最為熱心拜訪顧維鈞、黎元洪等,談及如果賠款即還,應撥付一部分開辦公共圖書館。韋女士曾去華盛頓遇到上海米勒頓評論報編輯John B Powell,請教其如何進行庚子賠款餘款退還作為建設公共圖書館之用。John B Powell給韋女士一本國會紀要,建議其拜訪每一個人。韋女士在美六個月間,拜訪瞭八十二位參議員,四百二十位眾議員。韋女士為中國教育不辭辛勞的奔走終於有瞭效果。通過眾位美國及中國教育人士的努力,1924年5月21日,兩院聯席會議通過繼續退還庚子賠款餘款的決定。1924年6月14日,美國國務卿致我國駐美公使函(譯文)如下:茲謹檢奉1924年5月21日國會通過之議案一份,此案授權大總統退還1917年10月1日起應付之庚子賠款於中國,由大總統認為適當之時期與情形中,依國會在該案並言內所表示之意旨,發展中國之教育文化事業。”(圖一為當年報紙的社論其中的羅斯福為1908年第一次退還庚子賠款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翻譯的電報)。對於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餘款的目的當年報紙的評點可謂一針見血:“美國籍退還之名,其實用以鼓吹親美熱度使華人美化為目的之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