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比陳毅大八歲,一個是湖南人,一個是四川人,從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相識,直到1972年1月6日陳毅逝世,在長達44年交往中,兩人結下瞭深厚的革命情誼。但是在多年的交往中,他們也發生過不愉快,對於其中的原因,曾有許多研究者認為,毛澤東的個性是“天馬行空”,陳毅的個性是比較獨立堅持,最終導致二人產生誤會。
其實,真正導致二人不愉快的是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陳毅對毛澤東的“奪權”。這件事情不僅極大地傷害瞭毛澤東,並且最終令毛澤東出走。
縱觀毛澤東一生,共有三次被剝奪權利的經歷:一次是1932年10月,毛澤東在江西寧都小源召開的寧都會議上被中央奪瞭權;還有一次是在中央蘇區被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團奪瞭權;而較早的一次就是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陳毅對毛澤東的“奪權”。
與前兩次都是自上而下被“奪權”不同,這次“奪權”是自下而上的。紅四軍是毛澤東親手開創並建立的,陳毅至始至終都是他的下屬,毛澤東一生最恨的就是以下犯上,陳毅的“奪權”對毛澤東的刺激很大,這也給毛澤東、陳毅以後的交往留下瞭巨大的陰影。“文革”時,這件事成為陳毅歷史上反對毛澤東的最大罪狀,也是陳毅一生中最大的歷史包袱。
朱毛分歧,陳毅“調和”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瞭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轉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同年6月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此後,紅四軍的機構設置雖然時有變化,但決策領導層裡始終離不開毛澤東、朱德、陳毅三人。
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的紅五軍一部也來到井岡山,井岡山的革命力量日益壯大。1929年1月1日,蔣介石任命第35軍軍長何健為總指揮,調集湘贛兩省8個旅約3萬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為瞭打破敵人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紅四軍黨代表、前委書記毛澤東在寧岡縣柏路村主持召開前委、湘贛邊特委、紅四軍軍委、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研究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對策。
此前,毛澤東與朱德在軍事作戰問題上產生瞭不同的看法:
毛澤東認為井岡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主張鞏固井岡山根據地、建設湘贛邊區,敵人來則集中對敵,去則分兵發動群眾,根據地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發展。朱德則認為井岡山位於湘江和贛江之間的狹長地區,東西兩條大江無法徒涉,南北方向又難以發展,在軍事上井岡山缺乏回旋的餘地,因此主張紅軍應該遠道進行大規模遊擊戰爭。為此,毛澤東與朱德常常爭論不休,彼此都說服不瞭對方。朱德認為毛澤東的主張是“保守主義”,毛澤東則認為朱德的主張是“遊擊主義”。
此次在寧岡縣柏路村召開的軍委聯席會議,再一次將二人的不同觀點擺到瞭桌面,而出席會議的人員對究竟是采用毛澤東的“保守主義”,還是朱德的“遊擊主義”方針,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在局勢緊要、相持不下的情況下,人們都將目光投向瞭紅四軍第三號人物——陳毅。此刻,陳毅的意見可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會議上,陳毅提出瞭“圍魏救趙”的辦法。陳毅分析毛澤東和朱德的建議後,認為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但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如果紅軍不分出一部進行遠地遊擊,引開敵人,不僅很難打破敵人第三次‘會剿’,同時也很難解決井岡山面臨的經濟困境。
最終柏路村會議采納瞭陳毅的意見,決定由彭德懷的紅五軍改編的紅四軍第30團和袁文才、王佐的第32團留守井岡山,部隊統歸彭德懷、滕代遠指揮,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第28團、第31團及軍直屬隊出擊贛南,實施外線作戰,以此引開部分敵軍對井岡山的圍攻,並打破國民黨對井岡山的經濟封鎖。
陳毅取代毛澤東任前委書記
1929年1月14日黎明,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3600人離開井岡山。當晚,在大汾就殲滅守敵一個營,隨後日夜兼程向大餘縣城進發。當時的大餘縣城並無敵軍設防,所以紅軍不費一彈就占領這座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