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揭秘吳三桂獻出要地山海關真相

2016-08-13 15:45:55

  以前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李闖王的軍隊進入北京後,驕傲自滿,迅速腐化,因而失去戰鬥力,抵擋不住清軍和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準確。李自成軍隊在北京確實發生瞭嚴重腐化和軍紀敗壞現象,如許多將領占據王公貴族府第,“子女玉帛,盡供其用”;有的士兵夜晚窮搜民傢,“斬門而入,掠金銀婦女”。但這支軍隊入京僅一月,腐化時間尚短,鬥志還沒有喪失殆盡,尤其是作為領袖的李自成,仍保持瞭較強的進取心和戰鬥意志,不顧勸阻,堅持要親征吳三桂。山海關之戰中,由於李自成的親自督戰,起義軍還是打得很勇猛的。

  當時,吳三桂是明軍少有的猛將,他的部隊敢於與八旗兵進行野戰較量,在反復廝殺中打出瞭“關寧鐵騎”的威風,成為威震關外的勁旅。但在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那久經戰陣的“關寧鐵騎”,竟然難以抵擋李自成大軍,幾度陷於危急。這說明起義軍仍有頑強的戰鬥作風和高昂的戰鬥士氣。但是,同弓馬嫻熟的八旗兵相比,起義軍的戰鬥力仍然要差上一截。當清軍數萬鐵騎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起義軍便抵擋不住。對李自成軍隊在清軍鐵騎面前的迅速崩潰,論者多認為是因與吳三桂軍長時間交戰而筋疲力盡的結果,但應當看到,當時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主力還沒有全部進入交戰,首先出動的是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的部隊。數萬勁騎突出吳三桂軍右翼,向起義軍發起沖擊。在“萬馬奔騰不可止”的滾滾而來之勢面前,起義軍很快就轉為全面潰敗。從這一交戰過程中,很容易看清雙方戰力的強弱對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起義軍也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對清軍占有兵力優勢。李自成親征山海關,兵力有10餘萬人,而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滿、蒙、漢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隊,總共有18萬人,此外還要再加上吳三桂的5萬“關寧鐵騎”。曾目擊山海關之戰的朝鮮官員感嘆“胡兵似倍於流賊”。由此可知,清軍無論數量還是素質,都超過李自成農民軍。

  如果吳三桂不獻山海關,明朝會如何發展?

  崇禎帝縊死煤山後,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認為清軍曾經3次圍困北京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則一戰攻破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義軍的強大戰鬥力。謀士范文程進諫,李自成雖“擁眾百萬,橫行無忌”,但屢戰屢勝,其志必驕,驕兵必敗,“可一戰破也”。明朝降將洪承疇曾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是農民軍的頭號死敵,深悉農民軍的特點。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軍戰鬥力雖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驍悍的八旗勁旅匹敵。於是多爾袞壯瞭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他們選擇瞭洪承疇建議的進關路線,不走山海關,而是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全軍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隻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瞭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改變瞭主意,率師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向前線運送。這樣,才在山海關發生瞭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

  從當時的形勢看,假如吳三桂在明朝滅亡後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而是投降瞭李自成,忠心耿耿地為大順政權鎮守山海關,那麼清軍按照洪承疇原定的戰略,出李自成不意,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在華北大平原上充分發揮八旗騎兵的野戰優勢,疾趨北京,形勢對李自成起義軍將會更加嚴峻。因為向陜西的退路很容易被截斷,李自成軍就會被包圍在北京。與前三次北京保衛戰中的明軍不同,李自成內無糧草,外無各路勤王軍隊,難以固守北京,形勢將會比山海關戰役嚴重得多,結局很可能是起義軍全軍覆沒。

  由此看來吳三桂的叛投清朝,對李自成來說其實是幸事。清軍因吳三桂降清而變更瞭迂回包抄李自成的原定方略,改從山海關進攻,對起義軍的作戰打成瞭擊潰戰,使李自成得以保全相當兵力。據彭孫貽的《流寇志》記載,在山海關一戰後,李自成尚有兵馬數萬,退往陜西。隻是隨後李自成接二連三地失策,才最終斷送瞭起義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