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揭秘吳三桂獻出要地山海關真相

2016-08-13 15:45:55

  對於明朝來說,吳三桂的確是罪人。畢竟,在明末之際他出賣瞭自己的國傢,以至於後來的後金變成一個大清帝國。盡管努爾哈赤已經作古,不過在這段戰爭之中要感謝的人還是吳三桂。對於這段歷史,今天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多是吳三桂獻城,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鋒的隻有長城瞭。

為什麼說明長城是明朝最後能抵抗清軍的要地?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裡,由連續城墻、關隘、烽堠和各種障礙組成。歷經千年烽火,長城防禦北方騎兵騷擾的成效顯著。明朝對長城進行瞭大規模的修建,在明朝統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長城防線在防禦基礎和戰術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從結構上看,明長城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都有很大改進,墻體由磚砌、石砌和磚石合築、泥土夯築而成。在築城上,明長城更加註重倚重地勢,修築者充分利用山險水障等天然障礙,城墻的高低薄厚都隨山形地勢而異。明長城的防禦工程也較前朝大大加強。城墻頂部內設宇墻,外設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擊孔,便於守城士兵防禦作戰。為增強守備,明長城在關鍵地段加修多道城墻,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墻竟多達28道。此外,還有劈山墻、山險墻、木柞墻和邊壕等輔助防禦設施。上百座雄關隘口和上萬個墩臺將明長城組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更加堅固完善。

  為瞭加強京畿北方的防禦,明長城加大瞭這一地區的防禦縱深,采用多道城墻、大縱深的防禦,由外而內分別為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逐層掩護,重疊設防。對於手持弓箭大刀,隻善於野戰奔突的八旗騎兵來說,想攻破如此堅固的長城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明清在關外的戰爭中,曾經進行過城池攻堅戰,最為典型的便是寧遠之戰。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堡壘。當時很多明將主張收縮防線,據守山海關,抗清名將袁崇煥卻提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為抵禦清軍(其時稱後金),袁崇煥大修寧遠城墻。不久後的戰鬥證實瞭袁崇煥此舉的高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爾哈赤趁遼東明軍易帥撤軍之際,率八旗精銳6萬出沈陽,直逼寧遠城。攜遼沈之戰餘威的努爾哈赤並未把寧遠放在眼裡,隨即揮師攻城。後金軍推著車為前導,步騎兵蜂擁攻城。城下,弓箭手萬箭齊發,一時間“城堞箭鏃如雨註,懸牌似蝟刺”。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寧遠城一度危如累卵,卻終因城池堅固、守城兵器配置完備而未被攻破。可憐數萬精於騎射的八旗勁旅不得施展,反被明軍的西洋大炮轟得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半年後疽發病卒。

  當時入關之路有幾重?

  如果吳三桂不獻山海關,清軍就永遠無法踏上中原大地嗎?其實,由山海關入關是清軍最近的進攻路線,但並非是唯一的路線。事實上,清軍在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前,已經先後5次經山海關西面的路線大舉進入內地,進攻明朝。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親征,經由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關直入內地,占領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施用反間計,使崇禎殺掉瞭名將袁崇煥,為清軍剪除瞭最大的勁敵。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極率清軍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傢口北面,“列營四十裡”,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將締約講和,然後收兵而還。

  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大軍,破居庸關入長城,直搗河北,一路打得明軍狼奔豕突,與明軍作戰56次,攻下12城,俘獲人畜十幾萬,後經冷口關出長城北還。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嶽托由墻子嶺入關,在華北大地上縱橫掃蕩。明朝督師盧象升率軍在河北巨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與袁崇煥、熊廷弼齊名的抗清名將孫承宗率百姓堅守高陽,也城破陣亡。清軍一共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包括山東省府濟南,擄男女五十餘萬和大量牲畜財物,然後出青山關而歸。

  第五次是在1642年,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從墻子嶺入關,一直打到山東兗州,又分兵攻陷登州、萊州、莒州、沂州(臨沂)、海州,共計攻下八十八城,降服六城,擄男女三十六萬,掠黃金一萬二千兩、白銀二百萬兩,最後由墻子嶺出關還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