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中共為什麼突然撤軍

2016-08-13 16:04:15

  1946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四平與蔣軍激戰30餘天,傷亡8000餘人,此戰在黨史、軍史上被稱為四平保衛戰。時間過去近60年,史學界對此戰卻一直爭論不休。前些年,筆者為寫林彪的書,曾到吉林四平作過深入的采訪,搜集到許多有關資料。現將此戰的經過及戰後有關的爭論作一細述。

  四平保衛戰,炮兵向敵人轟擊(資料圖)

  蔣介石一手挑起瞭東北內戰,毛澤東電令林彪堅決還擊

  1946年1月初,國共兩黨簽訂瞭停戰協定。然而,墨跡未幹,蔣介石就出爾反爾,大舉向東北增兵,進攻東北民主聯軍。蔣介石同時電令原東北軍第一○七師師長劉翰東,要他趕快派兵進入四平,並任命他為遼北省主席,省府設在四平城。蔣介石還特別告訴劉翰東,東北很重要,國民黨的命運在東北;而要控制東北,就必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四平位於京哈、平齊、四梅鐵路的交叉點,為東北交通樞紐,是東北的工業重鎮;其東北郊山巒重疊,西南郊河流縱橫,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劉翰東立即帶領大批人馬進入四平。這樣,國民黨在占領四平方面搶先瞭一步。

  1月13日,毛澤東致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東北局書記兼民主聯軍第一政委彭真,指出:“國民黨拒絕與我談判東北問題。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後,要向我們進攻是不可避免的。望東北局立即佈置一切,在頑軍進入東北向我進攻時,堅決擊破其進攻。”

  國共兩黨都將東北看得極為重要,東北內戰一觸即發。為瞭避免內戰的爆發,國共兩黨就東北問題舉行過數次談判,但毫無進展。至3月中旬,進入沈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達20餘萬人。他們以沈陽為基地,同時分兩路向本溪、四平方向大舉進攻,沿途占領瞭許多城鎮。蔣軍的多路進攻,給東北民主聯軍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3月14日,林彪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名義向中央軍委發電,建議奪取四平。中央軍委考慮到四平的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回電同意瞭林彪的建議。

  林彪接到黨中央及毛澤東的指示後,立即下令遼西、遼北軍區組織6000人的兵力展開攻擊。戰場指揮由西滿第十三師十旅旅長鐘偉擔任,副指揮由保一旅旅長馬仁興、遼西二分區司令員鄧中人、東滿七縱十九旅副旅長楊肖儒擔任。

  3月15日,林彪下令西滿第十三師二十八團攻占四平西郊的飛機場。此戰費力不大,但繳獲甚豐,大大緩解瞭民主聯軍的物資困難。

  3月17日凌晨4時,民主聯軍保一旅和萬毅縱隊等部向敵發起攻擊,戰至下午2時結束,生擒遼北省主席劉翰東和匪首王大化、王耀東;敵保安司令張東凱、副司令王永清化裝逃脫;消滅敵人30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長短槍2000餘支、汽車20輛、馬300餘匹,其他軍用物資一大批,而民主聯軍隻傷亡200人。林彪得知四平解放的消息,甚為高興,通令嘉獎瞭參戰部隊。

  四平被東北民主聯軍攻占後,蔣介石甚為憤怒,立即派出大軍猛攻,要求盡快將四平奪回來。3月21日,蔣軍進占遼陽;3月22日,進占撫順,隨後攻占鐵嶺。

  3月22日,蔣介石致電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代理保安司令官鄭洞國,命令他們由沈陽派重兵向四平發動進攻,並限令在4月2日前奪取四平。熊式輝、鄭洞國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立即召集幕僚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四平的共軍不多,很快就會攻下來,遂決定由戰鬥力甚強的新一軍、第七十一軍擔任攻打任務,並派長官部副司令長官梁華盛到鐵嶺設立攻打四平的指揮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