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03:38
晚清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約72年的時間。晚清時期的社會轉型,對於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來說,為千年來未有之巨變。在那個日新月異的年代裡,各種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其中,軍事變革是萌發最早的一個領域,是中國人邁出古代傳統、走向世界的一份記錄。
中英軍事官員合影於保定府。澳大利亞莫理循攝
筆者認為,晚清這場軍事變革共經歷瞭三個時期:變革萌芽時期(19世紀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局部變革時期(19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全面變革時期(19世紀90年代中期至清王朝滅亡)。這場軍事變革雖然取得瞭一定成就,但卻未能完成其“自強禦侮”、“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訓也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一份值得珍視、可供借鑒的歷史遺產。
缺乏憂患意識致使清王朝錯失兩次戰略機遇期
天朝大國從上到下毫無憂患意識,臨近歷史岔路口而不覺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至少在表面上是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帝國。據英國的安格斯·麥迪森統計,清王朝的GDP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普通民眾,都以生存於天朝大國而自豪,從上到下都毫無憂患意識可言。魏源在《聖武記》所描述的天朝大國“一喜而四海春,一怒而四海秋”,正是當時統治階級的傲慢心態。
然而,當中國處於康乾盛世之時,東西方正進入歷史的岔路口。
1906年新軍河南彰德秋操時,外國軍官在品評中國軍官的新型歐式軍禮服。澳大利亞莫理循攝
從17世紀中葉開始,歐洲一些國傢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在民主政治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這些國傢開始瞭近代軍事發展史上的狂飆突進時代。尤其是到瞭18世紀中葉,歐洲開始掀起工業革命浪潮。
工業革命作用於軍事領域的直接成果,便是先進武器的大量生產與不斷改進。為與此相適應,軍隊建設和作戰理論也出現瞭革命性的發展。依靠逐漸近代化的軍隊,歐洲列強掀起瞭掠奪世界的戰爭狂潮。
鴉片戰爭前夕,歐洲列強從南北兩個方向,逐漸形成瞭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在中國以南,英國越過南亞挺進到東南亞,並開始窺視中國。1808年,英國軍艦攻打澳門炮臺;1824年,英國的船隻在臺灣沿海遊弋、測繪。在中國以北,沙俄越過烏拉爾山,擴占西伯利亞,並逐漸向太平洋挺進。
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率領龐大的英國使團,帶著歐洲最新的科技、軍事成果來到中國。馬戛爾尼前後送給乾隆皇帝的禮物中,有蒸汽機、地球儀、英國最先進的“君主”號戰艦的模型、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赫歇爾望遠鏡、秒表等幾百件先進的科技或軍事成果。
當時,雖然中國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與西方相差兩百年左右的歷史時代,但經濟上比較繁榮、政治上相對穩定,正是應該接納西方先進文明並著手進行變革的最佳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