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02:50
1937年12月,中央軍委將在延安的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蕭勁光擔任司令員。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留守兵團戰勝瞭各種艱難險阻,齊心協力鞏固瞭延安大本營,壯大瞭革命隊伍,擴展瞭革命根據地,發展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瞭全國人民的支持,為以後全國解放做出瞭重要貢獻,留守的歲月也成為蕭勁光革命生涯中輝煌的一頁。
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的洛川會議上,中共中央通過瞭《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會議決定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11人組成新的中革軍委,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主席。
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總指揮部下轄3個師,每個師1.5萬人。同時,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同意瞭八路軍東進,在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區創建根據地,配合友軍在平綏線和平漢線作戰的方案。之後,完成瞭改編的八路軍部隊陸續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根據毛澤東的提議,蕭勁光被任命為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並上報南京政府。3天後,南京發來蔣介石的委任狀:任命蕭勁光為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
“勁光啊,守好延安這座大本營擔子不輕喲。”彭德懷率八路軍總部啟程赴山西時給蕭勁光留下瞭一句話。
“蕭主任,我們走後,陜甘寧根據地的安全就靠你們咯。”劉伯承率一二九師出征前也拉著蕭勁光的手交代道。主力將帥們臨行前的叮嚀,令蕭勁光深感責任重大。
留在延安的部隊,來自各個根據地,大部分同志經過長征,是在殘酷鬥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排以上幹部都經過戰鬥考驗,平均每人負傷兩次,戰士大部分有3年軍齡,黨員比例也比較大。但眼下部隊的問題也不少:組織不健全,機構不統一,編制裝備參差不齊,紀律渙散,軍容風紀不整,遊擊習氣濃厚,執行命令不堅決;本地幹部與外來幹部之間、同級幹部之間、上下級幹部之間都存在著不團結的現象;部分幹部戰士對把紅軍改編到國民黨軍隊的統一序列中去接受不瞭,戰士中開小差的現象時有發生;主力東進以後,一部分同志不安心後方工作。從這些情況看,要完成保衛大本營的任務十分艱巨。蕭勁光毫不隱瞞地將部隊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抓好這支部隊建設的想法向毛澤東作瞭匯報。
毛澤東十分關註這支紅色“禦林軍”的建設,他把關註的焦點放在“禦林軍教頭”蕭勁光身上。“勁光啊,有瞭問題並不可怕。發現問題的目的就是為瞭解決問題。怎麼解決呢?我看,還是按照《古田會議決議》的精神去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團結,把這支來自各方面的比較散亂的部隊建成一支具有很強戰鬥力、打不爛拖不垮的正規兵團。”毛澤東還要求蕭勁光每天晚上到他這裡,談談部隊情況,匯報工作。
那一段時間,蕭勁光有空就往部隊跑,一會兒找各部隊的領導交談,一會兒和戰士們圍在一起聊天,之後把自己關在屋裡,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再按時向毛澤東匯報工作。經過蕭勁光的努力,紅色“禦林軍”的建設納入瞭中革軍委的謀劃之中。在毛澤東的指導關懷下,這支隊伍各方面都有瞭明顯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