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08:24
一面鮮艷的黃龍旗在東沙島的上空冉冉升起,與廣海艦上獵獵迎風的黃龍海軍旗遙相呼應。震耳欲聾的炮聲從廣海艦上響起,這是21響的最高軍禮,獻給剛剛降下瞭日本國太陽旗、回到瞭大清懷抱的東沙島。這是1909年11月19日,宣統新朝的第一年,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瞭自己的領土。
廣東候補知府蔡康和日本駐廣州副領事掘義貴代表兩國政府,參加瞭交接儀式。站在這塊僅有1.8平方公裡、卻控制著南海門戶的小島上,兩人的心情是不同的。
南海上空的禮炮聲,同樣也驚動瞭整個世界。此前的一年間,西方報紙對中日之間圍繞著這個被稱為“普拉塔斯”小島的爭鬥,進行瞭大量報道。如今,這艘噸位和火力都無法與當年北洋巨艦相比的廣海艦,卻讓世界看到瞭絕不遜於北洋艦隊的骨氣。
1909年,正在重建中的大清海軍,並沒有因自己的弱小而龜縮在“黃”海之內,而是積極地走向“深藍”。早在七年前,大清海軍就開始巡視南海,升旗樹碑,宣示主權。在有關海軍南進的“中央文件”中,明確指出:軍艦出洋,一是“上宣威德”,二是“下慰商僑”,“軍政、商政洵屬兩有裨益”,大清國已經在全球視野下謀求國傢利益。
小小的東沙島,成為1909年外交乃至軍事的焦點。這個控制廣達5000平方公裡海域的戰略要地,是漁民眼中淘金的寶庫。
這樣的金礦,也吸引瞭已經占領臺灣的日本人。西澤吉次,一位日本商人,1901年其商船因風暴而偏離航道,飄到瞭這裡,發現瞭島上豐富的磷質礦沙。次年,西澤吉次再次率船前來,挖掘瞭大量磷質礦沙,運到臺灣販賣,這是他從東沙島攫取的第一桶金。這一年,南澳總兵李準率領“伏波”、“琛航”、“廣金”三艦,前往西沙、東沙群島巡視,在各主要島嶼(包括東沙島)勒石為碑,宣示主權。就在這次巡邏中,大清海軍第一次註意到瞭日本人對東沙島的野心。
西澤吉次決心大規模開發東沙島,但不久日俄戰爭爆發,他的雄偉計劃隻好擱置。戰後,西澤在1907年夏帶領120名工人登上東沙島,將這塊“無主荒地”命名為“西澤島”,升起瞭日本國旗。
這一年的冬天,日本軍艦滿載日本移民和軍火前來助威,護送商船“二辰丸”號,計劃在東沙長期據守。
大清政府的反應是相當敏銳和迅速的。兩江總督端方首先得到消息,迅速向外務部報告瞭該情況,他在電文中明確指出:“凡閩粵人之老於航海者及深明輿地學者,皆知道該島為我屬地。”同時,端方也將情報電告兩廣總督張人駿,並強調此島“確是中國之地,不可置之不問”。
照理說,兩江總督插手兩廣的事情,本是官場大忌,但難得的是,無論端方還是張人駿,對此並不在意。兩位封疆大吏開始瞭頻繁的電文來往,積極調動一切資源,查資料、找依據,並在1908年年底,共同要求南洋海軍協助進行實地調查。1909年春節一過,南洋海軍副將吳敬榮便率飛鷹艦遠航東沙,確認瞭該島已被日本人強占,並拍攝瞭照片作為證據。
張人駿隨即將有關東沙島的各種文獻,包括英、法海軍的相關海圖,連同飛鷹號拍回的照片,急送北京外務部。在公文中,張人駿指出:日本人“私占有據,若不設法爭回,則各國必援均沾之例,爭思攘占,所關非細”,希望外務部“迅與日使交涉,飭將該國商民一律撤回,由我派員收管,另籌佈置,一申主權”。
1909年初夏,飛鷹號協同一艘海關巡邏艇再度遠航東沙取證,還順道巡視瞭西沙群島。張人駿在提交給北京的報告中,提出東沙、西沙“適當歐洲來華之要沖,為南洋第一重門戶, 若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棄,甚為可惜,亦非所以重領土而保海權也”。美國的《基督教箴言報》報道說,大清特遣艦隊的“吳司令”(吳敬榮)建議朝廷向所有可居住的南海島嶼盡快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