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到底是真是假?

2016-08-13 16:07:41

  在《荷馬史詩》的影響下,當代藝術傢通過電影再現火爆的“特洛伊戰爭”,令考古學傢感到壓力,因為那次木馬屠城的慘烈尚未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

  特洛伊戰爭到底是真是假?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息。在過去的16年中,來自近20個國傢的350位科學傢和技術專傢參與瞭一項對特洛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一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動從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銅時代開始,直到拜占廷定居者於公元1350年放棄瞭它。按照考古挖掘的現任負責人曼弗雷德·科夫曼的說法,確定荷馬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成瞭他們的主要任務。

  科夫曼說根據考古遺跡推論,大致可斷定特洛伊城大約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毀的,可能是因為這座城市輸掉瞭一場戰爭。考古人員在遺址處發現瞭大量相關證據,如火災殘跡、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彈丸。

  按照常理,在戰爭結束後,保衛戰的勝利者會把用於投擲的石塊等武器重新收集起來以便應付敵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勝,他們是不會做這種善後工作的。當然,這些遺跡所反映的沖突並不意味著就是《荷馬史詩》中所講的那場特洛伊戰爭。考古證據還表明,在該城此次被打敗的幾十年後,一批來自巴爾幹半島或黑海西北地區的新移民定居到瞭那個很可能已相當凋敝的城市。

  考古學界傳統看法認為,這些遺跡與《荷馬史詩》中提到的那個偉大城市毫無關系;作為今天考古對象的那座古城,在青銅時代晚期已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因而不可能是一場偉大戰爭的“主角”。

  而科夫曼就此反駁說,對歐洲東南部地區新的考古研究將糾正這些看法。

  科夫曼指出,特洛伊城當時可稱得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具有超地域的戰略重要性。它是連接地中海、黑海地區以及小亞細亞和東南歐的戰略中樞。它顯然因此遭受瞭反復的攻擊,它不得不一再進行防衛,以及一再修復、擴大和加強其工事。這在留存到今天的遺址上,還有明顯的表現。最近的挖掘還表明,特洛伊城比先前一般認為的規模要大15倍,今天遺址覆蓋面積就有30萬平方米。

  科夫曼推斷,當年荷馬必是想當然地認為他的聽眾們知道特洛伊戰爭,所以這位行吟詩人才會濃墨重彩地刻畫阿喀琉斯的憤怒及其後果。荷馬把這座城市和這場戰爭搭建成一個詩意的舞臺,上演瞭一場偉大的人神沖突。然而,在考古學傢看來,《荷馬史詩》還可以在一種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義上得到證實:荷馬和那些向荷馬提供“詩料”的人,應該在公元前8世紀末“見證”過特洛伊城及那片區域,這個時期正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荷馬史詩》的形成年代。

  科夫曼認為,盡管在荷馬生活的那個時期,特洛伊城可能已成為廢墟,但是留存到今天的這一偉大之城的廢墟足以給人深刻印象。生活在當時或稍後時期的《荷馬史詩》的聽眾,如站在彼地某一高處俯瞰,應當能一一辨認出在史詩中描寫的建築物或戰場遺跡。

  盡管特洛伊位於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的舊稱),但兩位特洛伊考古活動的先驅(德國考古學傢謝裡曼,1871年發現瞭古特洛伊城遺址;佈利根,主持瞭上世紀30年代對特洛伊的考察)卻帶給人們這樣一種觀點:特洛伊是希臘人的特洛伊。這個觀點是一種成見。 科夫曼指出,這一觀點並不正確,兩位先驅的考古研究僅涉及在“西線”從希臘到特洛伊的考察,卻忽視瞭在“東線”對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整體考察。

  科夫曼說,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已大致確定,青銅時代的特洛伊與安納托利亞的聯系是相當密切的,這種密切程度要超過它與愛琴海地區的聯系。在特洛伊出土的、數以噸計的當地陶器以及其它一些發現(如刻有象形文字的印章、泥磚建築、火葬現象)都驗證瞭這點。

  對安納托利亞的研究告訴人們,這座今天被稱為特洛伊的城市在青銅時代後期曾興起過一個有相當實力的王國———威路撒·赫梯帝國和埃及人都曾與它保持密切聯系。據赫梯帝國歷史記載,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早期,他們和特洛伊城之間政治和軍事關系甚是緊張。

  這個時期正是《荷馬史詩》所描述的發生特洛伊戰爭的時期。這中間有什麼聯系嗎?這一點值得繼續研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