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通報西路軍失敗近百名高級軍官痛哭

2016-08-13 16:07:24

  臨危授命,援西軍司令員千裡營救西路軍

  1937年2月27日,劉伯承擔任瞭援西軍司令員,而這個“西”,指的就是主要由紅四方面軍組成的西路軍。

  早在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後,中革軍委先後命令紅四方面軍的第三十軍、九軍、五軍渡過瞭黃河,鞏固和擴大以陜甘寧蘇區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並打通從蒙古到前蘇聯的交通線,以便獲得國際援助,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軍委致電紅四方面軍領導人,令河西部隊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西路軍在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騎兵和國民黨胡宗南部優勢兵力的夾擊下,雖經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但由於環境惡劣,眾寡懸殊,給養困難,特別是1936年12月在甘肅永昌戰鬥中損失慘重,一大批指戰員壯烈犧牲。

  對此,軍委於1937年2月27日發出瞭《軍委主席團關於組織援西軍問題給彭德懷、任弼時的指示》,決定立即組成“援西軍”,對西路軍進行援救。援西軍以四軍、三十一軍、三十二軍、二十八軍和騎兵團組成,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任政委,左權為參謀長,劉曉為政治部主任。其中,紅四軍、紅三十一軍也是紅四方面軍的隊伍。就這樣,時任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的劉伯承,開始瞭率領著紅四方面軍一部營救另一部的行動。劉伯承的命運也與這支部隊緊緊聯系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開過。

  1937年3月5日,劉伯承率援西軍從陜西淳化、三原地區出發,日夜兼程向西挺進。3月10日左右,部隊經肖金鎮、電字鎮到達甘肅東部的鎮原縣。3月中旬,從各軍抽調幹部組建瞭司令部和政治部機關。

  3月13日,劉伯承突然接到瞭一份黨中央的電報。他一看電報內容,不敢耽擱,立即下瞭兩道命令:一是“停止前進”,二是“團以上領導集合”。在一座普通宅院的普通房間裡,劉伯承滿臉鐵青,傳達並通報有關情況:“……紅四方面軍總部率二點一萬人,從甘肅靖遠縣虎豹口西渡黃河,擊潰瞭馬步青騎兵第五師馬祿旅的河防部隊,節節向前推進……西路軍將士英勇進擊,連克古浪、永昌、山丹、臨澤等城鎮,到1937年1月,已打到高臺縣境。但孤軍遠征,消耗難以補充,又正逢冬季,給養、被裝更為困難,一路上損失頗大……西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給敵以重大殺傷,然而自己也損失隆重。

  1937年1月底,全軍僅剩八九千人,退守到祁連山區掖縣倪傢營子……部隊連續苦戰,終因彈盡糧絕,於3月中旬失敗。第五軍軍長董振堂,政委楊克明,第九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方面軍供給部部長鄭義齋等高級幹部均壯烈犧牲……”通報未念完,一顆淚珠滾落在電報上,被稱作“軍神”的劉伯承閉上僅有的一隻眼睛,哽咽著,再也念不下去瞭。圍坐在四周的近百名團以上軍官先是目瞪口呆,緊接著放聲大哭,悲痛不已。門外站崗的士兵嚇壞瞭,不知道發生瞭什麼事情,讓這些曾經身經百戰的首長們如此激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