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滅蜀大將司馬錯:秦國統一的三大戰役

2016-08-13 16:08:33

  原創作者投稿,禁止轉載。原標題:司馬錯,滅蜀名將

  司馬錯,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他一生經歷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是秦國三大幹將(司馬錯、白起、王翦)之一。此人一生戰功赫赫,而且創立瞭秦國的一支特種部隊——秦銳士,這也是戰國後期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和白起、王翦這兩位秦國著名的戰術大師比,雖然司馬錯戰功不如前兩位,但他卻是戰略大師,司馬錯的一生征戰無數,但有三個重要的大戰影響尤其深遠,一個是滅蜀之戰,一個是伐魏之戰,一個是伐楚之戰,但這兩場戰爭卻讓秦國完全奠定強盛大國的基礎,最終走向統一六國的道路。

  在秦國南方,生活著兩個水火不容的蠻夷國傢,一個是蜀國,就是在現在的四川地區,一個是巴國,就是現在的重慶川東地區,占據四川盆地的蜀國是中國西部的大國,蜀王把漢中封給弟弟苴侯,沒想到苴侯反而跟宿敵巴國交好,蜀王大怒派兵討伐,苴侯逃奔巴國向秦國求救,

  其實秦惠文王早有吞並蜀國之意,但那時候的蜀國地處四川盆地,還不是天府之國,屬於老少邊窮地區,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還很貧窮,加之沒有火車、沒有公路、沒有飛機,外面要想進入蜀地非常艱難,以至一千年以後的李白還在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而恰在此時東邊的韓國也派兵入侵秦國,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是該先滅蜀還是先攻韓。

  公元前316年,他召開禦前會議討論,丞相張儀主張先攻韓,大將司馬錯主張先滅蜀。

  張儀認為占領三川郡,打通宜陽道,挾持周天子,其餘諸侯國就會望風而降,而至於蜀國隻是地處老少邊窮地區的一個小國,道路艱難,易守難攻,要打很困難,即使打下來,也是費力不討好,不如不打。

  而司馬錯的眼光顯然更加長遠,他覺得秦國要想稱霸,首先必須國強民富,務必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所以應當先滅蜀國,這樣秦國吞並蜀國之後擴大瞭版圖,增加瞭財富。

  而如果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不僅不能獲得什麼實利,反而背瞭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而且周、韓自危,必然會去聯合齊、趙共同抗秦,因此,攻韓是失策,伐蜀才才是最佳選擇。

  當然,司馬錯內心還有一點打算沒有說,實際上他後來做瞭:蜀國雖然偏僻,人口稀少,隻要開發得當,完全可以成為富饒之地,可以作為秦國的戰略大後方。

  秦惠文王聽後覺得大將司馬錯說的完全有道理,於是便派司馬錯率兵攻打蜀國,公元前316年,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國,與蜀國軍隊在葭萌(今四川廣元)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陰(今四川彭山東)。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而後又乘勝滅掉瞭巴國,使得秦國的領土擴大瞭近一半,人口增加瞭三分之一。

  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秦,司馬錯又率軍平定蜀亂,誅陳莊,並受命治理蜀國,司馬錯治理有方,他一邊從秦國大量移民入蜀地加強成都平原的開發,一邊興修三座城市,成都、臨邛、郫當時的成都城就是仿造咸陽樣式修築的,在他的努力下,蜀地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源源不斷地為秦國提供人力,物力,財力,蜀地,真正成為秦國最穩定最可靠戰略後方。

  司馬錯人生的第二大戰,伐魏國之戰同樣精彩,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司馬錯與白起率軍攻打魏國,居然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相比攻打魏國的勝利,司馬錯發動的伐楚更是讓人驚嘆,其實早在伐蜀之前,司馬錯就已經向秦惠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

  戰國中的最大國傢曾經是楚國,它人口多、面積大、經濟發達,文化也很強盛,造個編鐘,可惜就是不出軍政人才,歷代國君的智商才幹除瞭楚莊王、楚悼王等少數幾個外,其餘的都很平庸,尤其是楚懷王,不是亡國之君卻當瞭秦國人的俘虜,真讓人笑掉大牙。

  而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得到蜀地,地形上就能占據上流,對楚國擁有絕對的戰略主動地位。

  司馬錯徹底平定蜀地後,開始打楚國的主意,當時,楚軍主力集結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後方空虛,司馬錯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大軍由隴西進入四川,加上征調的巴、蜀軍隊10萬,乘坐大船萬艘,載米600萬斛,從巴地延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國取蜀不過三十年,居然能夠屯糧積粟,出動十萬大軍,可見取蜀的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