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中國統帥部的嚴重失誤 至金山衛失守

2016-08-15 21:17:31

  淞滬會戰是中國對日本發起的自衛反擊戰,十八世傢到十九世紀,除瞭中國之外,國外列強紛紛通過工業革命而雄起,就中國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終於兩槍的炮擊轟開瞭中國的國門,至此,中國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的戰亂之中。

  淞滬會戰的發生是因為日本與英美列強分贓不均,在加上中國的北伐使得日本的利益受到大大的影響,在加上一戰後的世界經濟危機,日本終又向中國制定瞭第二次的侵略計劃,而淞滬會戰就是在這種情況性爆發的。據悉,在淞滬會戰中,中國的統帥部嚴重失誤,以至金山衛失守,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吧。

  據悉,在淞滬會戰中,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企圖第一步與上海虹橋以北的日軍會合,圍殲虹橋、松江、乍浦一線以東守軍,進而沿太湖南北兩側直攻南京。日軍占領沿海地帶以後,迅速分兵兩路:北路主力由金山衛經張堰直撲松江城,一部由漕涇向閔行進攻;南路主力進攻呂巷和金山,一部向太平橋、廣陳方向進攻。

  日本四師團則向平湖和嘉興進犯

  日軍登陸成功,使戰場局勢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全面陷入被動狀態。杭州灣北岸地區屬右翼軍防守,“八一三”戰爭開始後,這裡因系非主要戰場,配備兵力甚少,而且還不斷抽調部隊去支援中央和左翼兩軍作戰。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前,張發奎原以何鍵系湘軍第六十三師守衛乍浦——澉浦——防線,第六十二師守備全公亭——金山嘴防線,第五十五師和第四十五獨立旅防守浦東地區。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都比較差。由於中央集團在10月底撤到蘇州河南岸,浦東形勢危殆,遂將第六十二師開往浦東,因之從全公亭到柘林之間,隻剩下第六十三師,完全無法阻擋日軍的登陸。

  金山衛的失守加速淞滬抗戰的失敗

  杭州灣的金山衛地區,不但適宜於戰役登陸兵團上岸,而且在陸上有通往上海的三條公路,並有通往杭州的水陸交通;同時,有穿越蘇、皖邊境通向蕪湖、南京的便利通道。

  在金山衛登陸的日軍,不但在戰役上直接對上海中國軍隊的側背形成嚴重威脅,而且也使南京陷入日軍的戰略迂回之中。日軍登陸金山衛,不僅是為瞭從右後方迂回淞滬戰場,包圍中國軍隊,而且又有從太湖南面直插蘇皖邊境,迂回和包抄南京的戰略企圖。

  顯然,日軍是要沿著當年明朝倭寇從杭州灣登陸,進而騷擾蘇皖的路線進軍。中國軍隊未能阻擋,至少是滯遲、延緩日軍在杭州灣的進攻,加速瞭淞滬抗戰的失敗,也使南京過早地陷入於日軍迂回之中,影響十分重大。

  金山衛的失利不得不說是中國統帥部和第三戰區在指揮上的一個嚴重失誤。

  南京參謀本部在“七七”事變前,已預計到一旦中日全面戰爭開始,日軍可能在杭州灣北面實行登陸,迂回上海。但是“八一三”戰爭爆發後,對於杭州灣地區的防務卻缺乏重視。中國統帥機關的作戰部署,註重正面防禦,忽視翼側;軍隊主要配置於第一線,沒有控制足夠的戰役預備隊。淞滬作戰初期,左翼側的獅子林至川沙口一線僅配備一個騎兵連擔任警戒,以致日軍未遇阻擊就輕易登陸。

  到瞭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沿線時,杭州灣方向已成為上海防禦的最重要翼側,但仍未引起重視。在澉浦至柘林附近90公裡的地段上,隻有一個戰力不強的師擔任防守;加之,增援上海的部隊都投入瞭第一線;戰役預備隊極少,無法實行機動,致使日軍能順利地在杭州灣登陸成功,中國守軍全線崩潰占對於這一失誤,蔣介石在淞滬會戰結束後承認,他自己是負有最高責任的。

  一直到11月6日下午日軍攻占瞭呂巷和廣陳後,又繼續向新埭、金山(洙涇)前進。進攻金山的日軍,在擊潰中國第六十九師的抵抗後,於6日晚攻占金山。

  這時,從上海北郊南進的日軍第三、第九師團於9月傍晚前出龍華、高傢灣,完成瞭對上海南市的封鎖,而從金山衛北上的日軍已截斷滬杭鐵路。淞滬地區的中國軍隊已陷入腹背受敵,四面被圍的危急境地。11月8日,中國統帥機關下令全線撤退。9月上午,中央集團匆忙向青浦、白鶴港一線後撤,全軍一片混亂,未及撤至該線已經潰不成軍。11月11日,進攻的日軍已經越過此線,右翼集團在浦東的部隊於11月8日開始向黃浦江西岸撤退。

  11月11日,日軍第十軍第二梯隊一一四師團在全公亭上陸後,會同南線日軍向嘉興進行突擊。金山西南地區的中國軍隊且戰且退,至12日撤至蘇嘉鐵路及其以西地區。同時,中國左翼集團於11月12日撤至滸浦至嘉定一線以西地區。14日,日軍攻占平望,15日攻占昆山,19日奪取太湖南岸的重鎮南潯和杭嘉湖平原的要地嘉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