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7:44
淮海戰役是國共兩黨發生的內戰。當時本來是一場小戰役,卻變成演變成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而這場戰役不得不提以為功臣,那麼這位功臣是誰?那麼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戰役前夕策略
1948年9月6日,地處泰山腳下、汶河之濱的山東省寧陽縣東疏鎮大伯集村一下子熱鬧起來,村裡不僅來瞭許多解放軍官兵,還有人們從沒見過的一輛輛吉普車,新鮮的汽車自然引來大人小孩的圍觀。鄉親們也沒閑著,送米送面,支援親人。
1947年底,黨中央作出瞭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部署。當時中央軍委決定,在中原地區打中小規模的仗,並電令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率3個縱隊於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進。粟裕在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更有利於迅速改變中原戰局,進一步發展戰略進攻。為此他連續三次把自己的意見上報,引起瞭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1948年5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當面聽取瞭粟裕的匯報,采納瞭他的建議,迅即調整瞭戰略部署。豫東戰役勝利結束後,我軍已牢牢掌握瞭戰爭的主動權,想打哪兒、怎麼打,已完全由我軍決定。1948年8月,華野主力各縱隊勝利會師魯中南、魯西南地區,攻取濟南、徹底消滅山東境內國民黨軍的條件已經成熟。
8月20日,華野前委在曲阜孟村召開由縱隊以上領導參加的作戰會議,決定集中主力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由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以6個半縱隊,配屬特種兵縱隊大部,一部分地方武裝共14萬人組成(占總兵力的44%),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打援兵團以8個半縱隊,配屬特種兵縱隊一部,一部分地方武裝共18萬人組成(占總兵力的56%),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孟村會議結束後,粟裕於9月6日帶野司指揮機關進駐大伯集崔傢大院,設立瞭攻濟打援指揮部。
粟裕之所以將攻濟打援指揮部設在大伯集村,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伯集村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它北距濟南80公裡,南距曲阜25公裡,正處於兩地的中心地帶,在魯中南多山地區是少有的平原村落。向北可以指揮攻打濟南,向南可以指揮打擊和阻止增援的敵軍,不失為承前啟後的戰略要地。
粟裕指揮戰鬥
粟裕和幾位首長白天在村裡辦公,夜晚分散到周圍的村子住宿,不瞭解實情的人紛紛傳言是陳毅在這裡指揮的戰鬥。地方政府從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願望考慮,曾將集市遷到瞭外地。敵偵察機雖曾多次飛臨村子上空,企圖找到我指揮部並予以破壞,但他們完全沒想到會是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裡,所以到濟南戰役結束也沒找到。
粟裕和華野領導在分析瞭具體情況後,決定在打援、阻援方面,以第四、第八縱隊及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一、第三旅組成阻援集團,在金鄉、成武、巨野、嘉祥地區構築若幹道防禦陣地,堅決阻擊可能由商丘、碭山地區北援之敵;以魯中南縱隊4個團及第七縱隊一部於官橋至滕縣之間地區,構築防禦工事,節節阻擊可能由徐州北援之敵。以第一、第六、第七縱隊主力,蘇北兵團第二、第十二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配屬特種炮兵第2、第3團兩個連,組成打援集團,分別集結於濟寧、兗州和滕縣以東地區,待機殲滅沿津浦鐵路北援之敵。
9月9日至13日,華野攻城西集團和東集團分別由濟寧、汶上及泰安、萊蕪等地區向濟南隱蔽開進,16日午夜,攻城部隊全線展開攻擊,敵軍各線吃緊,王耀武連連告急。蔣介石於17日下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第二兵團經魯西南北援,第七、第十三兵團由新安鎮及固鎮地區迅速向徐州集結,準備沿津浦鐵路向北行鉗形攻擊。當日,粟裕在大伯集獲得情報後,即令攻城集團繼續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團迅速進入陣地,作好殲滅援敵的準備。19日晚,吳化文率部起義,打亂瞭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王耀武便將主力全部撤入城內。國民黨軍南線的3個兵團在蔣介石的督令下,分別向商丘、徐州集中。
戰役激烈展開
20日,中央軍委指示華野:王耀武部可能突圍,應從各方面部署,勿使漏網,打援兵團應立即部署,殲滅北援之敵。粟裕隨即令攻城集團迅速向商埠及城垣攻擊,並部署兵力防其突圍;同時,詳細研究瞭徐州國民黨軍北援情況,進一步修訂瞭作戰方案,以便隨時準備迎殲援敵,令各地方武裝及民兵控制要道,加強警戒,防敵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