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清政府被迫簽訂瞭哪些不平等條約

2016-08-15 21:20:13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 我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拉開瞭我國近代歷史的帷幕,讓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商品湧入中國,也給中國帶來瞭不可抹去的黑色記憶。而這個黑色記憶最大的體現就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那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如何?清政府被迫簽訂瞭哪些不平等條約呢?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19世紀初,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迅猛,英國成為工業革命後的“日不落”帝國,並開始瞭殖民統治。由於工業革命爆發,英國工業產品的產量劇增,國內開始出現瞭滯銷。為瞭尋找銷售的市場、奪取原材料,英國開始在海外尋找目標。而中國地域廣闊,原材料豐富,市場較大,非常符合英國的需求。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但英國的羊毛、尼絨等工業制品卻不受中國的青睞,使得英國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為瞭改變這種境況,英國資產階級采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采取瞭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欲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瞭社會風尚,摧殘瞭人民的身心健康,更使中國每年巨額白銀外流,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瞭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佈禁令八次,並命林則徐到鴉片貿易猖獗之地——廣州實施禁煙。英國人把中國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於是對中國宣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1840年,英國國會通過瞭向中宣戰的決議,英國遠征軍的額艦隊經過印度洋到達中國海面。清政府起初並不重視英國艦隊,除瞭廣州稍作應戰準備以外,其他地方皆防備松弛。英國軍艦沿海而上攻擊,直逼南京,清政府頓時慌亂成一團。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為結局,清政府遂派人前往議和。

  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英軍首次北上時,清政府派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政府下令收回沿海失地。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琦善未經清政府的批準,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香港遂被英國占領。不過,《穿鼻草約》自始至終都沒有經過清朝皇帝的批準,也沒有加蓋關防印,所以沒有法律效力。

  1941年英軍發起虎門之戰,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道光皇帝聞訊對英宣戰。虎門之戰爆發後,清軍雖英勇抗戰,但終不敵英軍,清政府戰敗,廣州被占領,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與英軍簽訂瞭《廣州和約》。

  英軍不滿足在中國都得到的利益,再次揮兵北上,直逼南京。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瞭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瞭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有: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

  (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軍費,分24年付清)。

  (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

  (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6)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瞭《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瞭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其他國傢也趁機向清政府要求,簽訂瞭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瞭《虎門條約》,重新規定瞭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傢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瞭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中國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