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湘軍是怎麼建立的?

2016-08-15 21:31:51

  有人說,曾國藩裁撤湘軍是為瞭向清廷表忠心,自己並沒有打算手握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因之並無意對抗朝廷。這確實沒錯,曾國藩並不打算憑借私人武裝向清廷叫板,且對於曾國藩來說,另外兩個現實或許更為緊迫:一是湘軍賴以生存的後方基地湖南財力匱竭,無錢養兵,必然導致士兵索餉嘩變、擾民亂世,曾國藩好不容易積累的政治地位必然難保;二是此時的湘軍受哥老會多年浸淫,已經嚴重黑社會化,弊病重重,難堪重用。在這種情況下,“裁一勇即節一勇之靡費,亦即銷無窮之後患”。

  1866年,曾國藩寫信給朋友陳鼐說:“幸鄙人見機尚早……兩年間,湘勇遣撤將畢,幸全體面,差強人意。否則變端尚多,豈僅微防之鬧,成部之叛哉!”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在客觀上形成瞭功成身退、避免疑忌的效果,受到清廷贊賞,收獲瞭“立功、立德、立言”的圓滿人生。

  湘軍是裁撤瞭,但哥老會仍在,並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進程。譬如辛亥革命爆發的導火索四川保路運動,哥老會就是抗擊清軍的重要力量,對保路成功起到關鍵作用。又譬如民國時期,哥老會在川內迅速繁衍,大軍閥劉文輝就是袍哥頭目,鄧錫侯、劉湘、楊森等軍閥中,哥老會占絕大多數。有統計稱,川軍總數中,參加袍哥的占60%。軍隊黑社會化造成軍閥混戰,四川連年動蕩不安,從1921年至1933年,四川發生瞭大小戰爭479次,平均每年達20次以上。

  而清末的湘軍與淮軍,對此後中國政治、軍事格局的影響同樣深遠。有學者就認為,湘、淮軍在鎮壓太平、捻軍之後,一部分軍隊裁撤,大部分留駐各地成為防軍,並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綠營而成為清朝的常制軍隊。隨此而出現的,是湘、淮軍集團控制瞭全國許多省區地方政府的實權。清朝末年,湘、淮兩個集團,分別長期盤踞瞭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重要職位,形成相當大的地方勢力。而後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正是繼承瞭湘、淮軍衣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禍國殃民的北洋軍閥集團。

  以上是中國歷史網搜集關於曾國藩的湘軍是怎麼建立的信息,如你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