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1:51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而曾國藩卻組成建立瞭湘軍,最終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那麼曾國藩的湘軍是怎麼建立的?帶這疑問,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招募、收編土匪、黑社會曾是軍閥擴充兵力的捷徑,如此一來,人財物都齊瞭,不用花精力培訓,“揀現成”的,是件好事;但是如此做法問題也很多,有時也會變成壞事。
江湖人士遊離於政治權力之外,有很多不同於主流社會的觀念和行為,其中一條,就是喜歡“桃園結義”“異姓結盟”。尤其在軍隊中,戎馬倥傯、南北征戰,時刻都有性命之虞,最容易將人際關系內化為類似血緣關系的兄弟,獲得認同感、安全感。但這也容易將軍隊“江湖化”,形成派系和小團體利益,影響到軍隊團結和主帥的令行禁止,嚴重的還會鬧出騷亂嘩變——這就是“揀現成”的壞處瞭。
所以,隻要條件允許,別說官軍,哪怕是軍閥,也不願意招收土匪黑社會入伍。北洋時期軍閥混戰,各軍閥都極盡所能地擴充實力,兵源日枯,才會將大量土匪黑社會招至麾下。事實證明,這樣做有很多弊病,如孫殿英動不動就帶著自己的隊伍嘩變脫離,按軍法處置是要殺頭的。而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主帥無力也無暇懲罰他,終於拿他沒有辦法。
當然,對江湖“異姓結盟”這一點利用得好,也有積極作用,能牢固地將軍隊成員結合在一起,提高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曾國藩在招收湘軍時,也曾註意到瞭招收土匪黑社會,或是具有土匪黑社會性質的“丁勇”的危害性,雖有嚴格的挑選制度,但黑社會“哥老會”還是大量侵淫進來,致使湘軍變得“黑社會化”。鎮壓太平天國後,要裁撤湘軍時,帶來瞭諸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以熟人關系維系的武裝集團
曾國藩在選拔營官、招募丁勇時,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與方法,明文規定招募那些“樸實而有農民土氣者”的偏僻山農,反對招募城裡、集鎮碼頭之人。因為偏僻山農既窮苦又純樸,因為窮苦,當兵能混口飯吃;因為純樸,他們聽話好差遣,便於管理。相反,城裡人如果有正業的,小日子過得優哉遊哉,不願意當兵;願意當兵的多是地痞流氓無賴之徒,沒什麼穩定的生計來源。
其他湘軍將領出於同樣的考慮,招募丁勇強調“出身”,以保持軍隊的純潔性。如咸豐六年(1856年)底,胡林翼讓鮑超赴湖南募勇,成立“霆營”(鮑超字春霆),一再叮嚀“勇丁須以山鄉為上,近城市者最難用”,建議鮑超到落後的江華、道州、新寧等湘南山區去募勇。
不同於政府募勇的又一特別之處是,曾國藩制定瞭“兵由將招”的招募制度。為曾國藩當幕僚達20年之久的王定安在《湘軍記》一書中有記述:“帥立軍,揀統領一人,檄募若幹營。統領自揀營官,營官揀哨官,以次下之,帥不為制。一軍之權全付統領,大帥不為遙制;一營之權全付營官,統領不為遙制。故一營之中,指臂相聯,弁勇視營哨,營哨視統領,統領視大帥,皆如子弟之事父兄焉。或帥欲易統領,則並其軍撤之,而令新統領自揀營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別汰留,遂成新軍,不相沿襲也。”也就是說,湘軍的招募不是統一征招,而是大將選小將,小將選士兵,就像發展線人一樣組建軍隊,線在人在,線斷人去。故王闓運說湘軍:“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
既然如此,哨官肯定挑選跟自己“有關系”之人,如同鄉、親人、師友等。同樣地,營官、統領、大帥也大多如法炮制。
此做法恐怕是當時的時勢使然:其一,曾國藩的“募兵制”吸取瞭清廷綠營的教訓,而多有創新。清代綠營是世襲兵制,父子相承,當兵為業,一般不向外招募。到咸豐時,綠營已非常腐敗:“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且往往私鬥甚勇,而公戰則怯,所征調則東省一百,西省五十,幾同烏合。將與將不合,卒與卒不識。”(《曾國藩傳》,中華書局1986年版)曾國藩創立“兵由將招”制度正好可以克服綠營的毛病。
其二,朝廷派曾國藩這些士人來“幫辦團練”,實質上就是政府承認士人有權建立私人武裝組織,幫助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為瞭適應組建私人武裝的要求,就必須軍隊層層私有,如此才能形成從將領到營哨的層層激勵,他們可以憑借自己手中的軍隊作為將來晉階的籌碼。要是“兵為國有”,而不是“兵為將有”,各級將領招募丁勇的積極性就大打折扣瞭。對丁勇來說,他們也歡迎這種基於私人情誼的組織形式,因為招募的多半是有地緣、親緣等關系的人,彼此知根知底,至少看在熟人關系上,不會隨便虧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