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4:50
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之一,是自日本戰敗投降之後,中國兩黨以中國東北為爭奪的焦點就此展開的作戰,此戰役自1948年9月12日起一直到1948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五十多天,戰後以中國共產黨勝利而告終。
但是,戰爭雖然勝利瞭但中國共產黨一方也付出瞭極其慘烈的代價:四千血肉之軀勇堵黑山,試問,血肉之軀如何能阻擋炮彈呢?這無疑是以卵擊石,那麼,是什麼促使著這四千戰士英勇的以四千血肉之軀勇堵黑山?一起來看下當時的情形吧。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東北即成為國共兩黨兩軍爭奪的焦點;
為何國共雙方都把目標盯在瞭東北呢?
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軍力超過國民黨軍隊的地區,是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因此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把決戰的第一個戰場選在東北。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國共大規模內戰全面爆發;1948年7月初,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1,變為1.3:1;1948年8月,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已控制瞭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國民黨軍隊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沈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且,雙方為瞭更好的爭奪東北,都針對此戰役做出瞭部署。
雙方戰略部署
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瞭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采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194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先摧毀東北國民黨反動軍隊。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遼沈戰役。
東北人民歡聚解放東北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主力南下,兵鋒指向錦州。具體部署為:
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
以4個縱隊及1個騎兵師位於錦州以北的新民縣西北,監視沈陽之敵;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另以少數部隊向長春方向佯動,公開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以迷惑敵人。
而蔣介石計劃則是把沈陽國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采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相繼打通北寧線的方針。而衛立煌則力主固守沈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作戰目標:放棄補給不易的長春及沈陽,防止東北野戰軍進入山海關,安定關內局勢,伺機轉攻收復東北。
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衛立煌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劃。至5月初,蔣介石又令衛立煌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衛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沈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1兵團,共2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中將率盧浚泉第6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防守錦州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系。
戰爭一觸即發,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
連日的苦戰中,戰爭在黑山、大虎山地區陷入瞭交戰,而黑山、大虎山地區猶如一處隘口,西面是醫巫閭山脈,東面是大片的沼澤,中間佈滿丘陵,北寧鐵路和公路蜿蜒其中,是沈陽通往錦州唯一的走廊,黑山和大虎山對峙在走廊兩側,如同兩道大門,開則南北通達,閉則人車堵塞。十縱奉命在此阻擊廖耀湘兵團的意義十分明顯:把這一大團國民黨軍拖住,死死地封閉在這裡,不讓他們向沈陽撤退,也不讓他們通過這裡往營口撤退,等主力趕到並完成攻擊部署後,把廖耀湘兵團一口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