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5:27
印度當時在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國,但是從保證後勤的運輸條件上,卻比中國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15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當時急於遏止中國及共產主義勢力的西方國傢正在介入,而中國那時已經與蘇聯吵翻,得不到「社會主義陣營」支援。世界輿論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印度國內則掀起瞭空前的愛國主義浪潮,朝野一致,發誓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當時的條件和形勢沒有給中國長久保持勝利的把握──關鍵就在西藏高原對後勤的制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在1962年11月21日單方面停火和撤軍,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確的算計。
以上是中國歷史網整理的中印之戰中國撤軍的原因,想瞭解更多戰爭信息,請關註中國歷史網的戰史風雲頻道!
推薦文章:
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撤軍
中條山戰役八百壯士為什麼集體投河?
中山艦事件之謎 中山艦事真相揭秘
中日唐代白江口海戰:滅掉日本千年侵略野心
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古代十大最慘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