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5:27
1962年,我國和硬度在邊境發生瞭戰爭。當時因為邊境領土問題,雙方談判破裂就爆發瞭中印之間的戰爭。後來交戰中國壓倒式的獲得主動權,但後來中國選擇撤軍。相信大多人對於撤軍並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下面中國帶你瞭解中印戰爭中國撤軍的原因。
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撤軍?
這場戰爭不超過10天就結束瞭。中國軍隊到達東北邊境特區麥克馬洪線以南兩百英裡的阿薩姆平原的邊緣,抵達瞭卡門邊區伏特山他們的主張線。在東北邊境特區另一端的魯希特邊區,他們向南和西南方向推進瞭100英裡,強占瞭從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領土,他們還到達瞭距迪格搏伊油田僅剩下85英裡的地方。
從印度方面透露的數字,印軍死傷6765人;中國方面宣佈俘虜包括一名印軍準將和16名軍官在內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開戰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面宣佈停火,立刻撤軍,並宣佈為瞭表現誠意,不僅退回到戰爭開始以前的麥克馬洪線,還後撤瞭20公裡,基本脫離印軍的接觸。
對於《印度對華戰爭》說中寫道: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松瞭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種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那麼關於撤軍的原因有哪些?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難
西藏軍區林芝軍分區的防衛區正是當時對印作戰的東線主戰場,從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李春的回憶中,可以看出那時中國軍隊的後勤系統多麼落後!
反擊戰開始後,我們沿江一路下推,一個連擊潰瞭印軍上千人。沒有公路,印軍想不通,中國軍隊靠什麼供給給養?以為我們有什麼高級食品,吃一頓能管好幾天。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牛運輸。那一仗,支前的犛牛就有三萬多頭。這邊的所有物資,還有傷員烈士,都是靠老鄉背。100迫擊炮彈,一人隻能背一發。50人運,幾分鐘就敲出去瞭。傢傢戶戶都出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支前。當地老鄉十二三歲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東下邊紮西傢的小男孩,才四歲,跟爸爸媽媽一起,他背瞭四筒罐頭,有八斤重,爸爸牽著他爬山支援我們。沒有老鄉,我們根本沒法打勝仗。
當時戰區老百姓支持中國軍隊,未見得是把他們當成共產黨漢人軍隊,而是從統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帶歷史上為藏文明覆蓋,被稱為「風流神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印控區,老百姓對西藏保持向心力並不奇怪。那種靠犛牛和老百姓的雙肩維系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長久,也隻適用於最前線。戰爭主要的物資供應,是靠汽車從上千公裡外的中國內地運上來。
西藏的冬季,道路隨時可能被大雪封住。積雪有時達幾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別說車輛。中國軍隊在西藏邊境進行戰爭,裝備給養來自中國內地,而從中國內地進藏的幾條幹線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從幹線公路通向中印戰場的支線公路,因為大都需要進入或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更隨時可能封閉。我在九十年代數次駕車在西藏長途旅行,到過當年與印度戰爭邊境,對那裡行車艱難深有體會。30多年以前道路隻會更為惡劣。
冬雪夏雨隨時切斷運輸線
西藏緯度低,降水量相對較多,尤其是與印度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響,氣候無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阻斷公路。至今從四川進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能通車。我曾在那裡被泥石流困過三天。我也曾在新疆進西藏的公路見過長達幾公裡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從雲南進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裡的塌方區,嚴重時可同時出現上百處塌方。密佈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讓人提心吊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把車陷在河中間。每年從夏季一直延續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過去。
中國軍隊62年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我想正是因為需要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然而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加上天寒地凍,道路冰雪,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現代戰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作戰物資的大量消耗,猶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機器,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有序地調動、運輸和分配盡可能多的物資、給養和武器彈藥。而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中國軍隊後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試想中國如果不及時停止作戰,即使開始階段可以獲得大勝,一旦大雪封山,運輸線中斷,勝利是否還能保持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