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7:47
導語:漢景帝治國期間被稱為是“文景之治”,國傢和平、繁榮,可是就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瞭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發動戰亂的七大君王最後也得到瞭死的懲罰,一人被東越王所殺,六人畏罪自殺。
中國(www.lishi.com)小編將揭開七國之亂的謎題,介紹七國之亂發生的時間,以及事件原因。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
七國之亂是以吳王劉濞為首,聯合其他劉姓諸侯王聯合發動的,這七國之亂也可以說是七王之亂,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西漢漢景帝時期的戰爭。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禦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廷和梁國聯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廷方面周亞夫、竇嬰、欒佈、酈寄,梁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
根據資料,這場變亂導火線是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瞭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
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很惶恐,先從袁盎議殺瞭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