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的故事:揭秘越國是怎麼滅亡的

2016-08-15 21:37:12

吳越爭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全面展開的軍事上的侵略,是吳國欲稱霸中原,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必先鏟除絆腳石越國,而越國要征服北方也必先征服吳國,自公元前541年開始,一直到越國被滅。越國先後被殲滅四次,前三次越國的頑強的挺過來瞭,那麼,越國第四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滅亡時時被誰滅亡的呢?且,在吳越爭霸中,吳越爭霸的背景是什麼?越國是出於怎樣的地位呢?我們都聽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這又是個怎樣的故事?且,越國最後是怎麼滅亡的?別急,單上以上疑問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看吧。

吳越爭霸的背景起因

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
以此為因,公元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公元前505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越絕書·記地傳》),雙方多為水上作戰。

越國第一次被滅

一直到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也就是夫差的老爹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註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
公元前494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
這是越國第一次滅亡。越國第一次被吳國夫差滅亡後,越王勾踐被俘虜,此後,越王勾踐開始瞭長達瞭十年的臥薪嘗膽,那麼,越王勾踐是如何臥薪嘗膽的呢?

閱讀推薦:

古代的越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越國怎麼滅亡的?
古代的吳國是現在的哪裡 吳國怎麼滅亡的?
成語吳越同舟的主人公是誰?吳越同舟有何典故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
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裡掛瞭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瞭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佈,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佈,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瞭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其在謀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瞭“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

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

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沖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

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采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松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復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