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6:51
俗話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爭鬥,小道販夫走卒大到國與國傢,當紛爭擴大時,戰爭就來瞭,且戰爭的發起往往帶著掠奪的成分,即戰爭的基層就是來源於掠奪。現在小編要為大傢說的是20世紀初南美的戰爭,那麼,南美時期的戰爭是怎樣的呢?為何在世界史中記載,南美時期的戰爭三年內死瞭十萬人,十萬人哪,一個人要成長到成人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可是,死亡卻隻要一瞬。現在,就請大傢跟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南美最血腥的戰爭:三年死亡10萬人是怎麼的一回事吧。
戰爭的起因源於一塊土地
在這場長達3年的戰爭中,玻方戰死8萬人,被俘3萬人;巴方戰死2萬人,被俘3000人。10萬條生命逝去的背後,是兩國千瘡百孔的經濟。由於戰爭揮霍瞭巨額的人力財力,兩國在戰後物價飛漲,餓殍遍地,上演瞭一幕幕人間慘劇。此戰後,人們稱這場戰爭為“20世紀南美最血腥戰爭”。但是,令人諷刺的是戰爭的起因是因為一塊叫“查科”土地。
查科地區東起巴拉圭河,向西延伸到玻利維亞境內的安第斯山脈,北接亞馬孫盆地,南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查科地區又分為南北兩塊,南查科在阿根廷境內,而北查科位於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之間,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由於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對該地區的管轄歸屬不清,導致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建國後就對該地區的主權糾纏不清。不過,盡管兩國一直在北查科歸屬問題上“口水仗”不斷,但在兩國獨立後的近百年裡從未因此動武。原因很簡單,北查科幹旱缺水、土地貧瘠,既不適宜人類居住,也不適宜農作物生長,面積廣闊卻沒有多少經濟價值。為瞭這樣的地方打仗,顯然得不償失。
然而,到瞭19世紀末,情況發生瞭變化。1884年,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國爆發“南美太平洋戰爭”。戰爭中,智利擊敗玻、秘聯軍。戰敗的玻方被迫將唯一的出海口割讓給智利,由海洋國傢變成內陸國。此後,飽受“無海”困擾的玻利維亞開始致力於“重獲出海口”的努力,北查科的戰略價值開始顯現--巴拉圭河流經北查科,如果能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行權,就等於擁有一條新的入海通道。不過,這要求玻利維亞對北查科實現完全控制。
到瞭1928年,另一則消息給本就極為微妙的地區局勢火上澆油。美孚石油公司宣佈,在北查科地區勘探到大量石油儲量。原本“雞肋”般的貧瘠之地霎時變成“金礦”。巴、玻兩國都對北查科虎視眈眈。對於這政治動蕩、經濟落後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來說,北查科的“石油”被視為“通往國傢富強的最後道路”,戰爭陰雲隨之密佈。
兵力相差懸殊
總的來看,玻利維亞的國力強於巴拉圭,但出人意料的是,率先動武的卻是巴拉圭。1928年12月4日,巴陸軍少校佛朗哥指揮約400人,突然進犯玻利維亞位於北查科的班加迪亞要塞。該要塞隻有28名玻軍駐守。僅半小時,要塞陷落,守軍3人死亡,餘部被俘。此事令玻朝野震怒,很快玻軍便展開報復行動。巴方控制下的洛佩斯要塞、博克龍要塞先後被攻陷。
兩國沖突引起瞭國際社會的關註,當時的國際聯盟組建瞭一個中立國委員會負責調停。在調解下,兩國劍拔弩張的局面暫時平靜,但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看到鄰國趁機整軍備武,兩國都感到芒刺在背。
1930年,玻利維亞向英國維克斯公司訂購瞭大量山炮和機槍、2輛維克斯6噸坦克和一批卡登·洛伊德V1型坦克(相當於裝甲車)。並且,玻軍還從維克斯公司購買瞭一批量身定做的戰鬥機。這種戰機適合高原作戰,被命名為“玻利維亞偵察兵”。此外,玻利維亞還從美、德等國陸續進口瞭“霍克”Ⅰ型、Ⅱ型戰鬥機,寇蒂斯“獵鷹”轟炸/偵察雙翼飛機,以及容克W.34運輸機等,玻空軍共擁有約60架先進戰機。
相比之下,由於經濟萎靡不振,巴拉圭無力大肆采購軍火,巴軍裝備大多是別國的淘汰貨,而且數量也極為有限。據稱,當時每7名巴軍士兵才能分到1支被阿根廷淘汰的毛瑟槍。巴空軍的戰機隻有十餘架,不是一戰的“收藏品”,就是淘汰貨,作戰效能低下。
除瞭裝備差異,兩國軍隊的規模也相差甚大。巴軍僅有3000人左右,而玻軍超過萬人。既然軍力軍備都明顯占優,玻國總統的薩拉曼卡對戰勝巴國信心滿滿。他甚至放出“4000人足以掃平查科”的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