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最血腥的戰爭:三年死亡10萬人

2016-08-15 21:36:51

  “如意算盤”落空

  1932年5月,一位玻軍少校乘飛機巡視北查科時,發現一個大湖。由於北查科炎熱幹旱,玻、巴兩國對控制當地水源極為重視。一個面積廣闊的湖泊,戰略意義重大。

  少校向政府報告瞭這一重大發現,並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領該湖泊。於是,他便帶領著一支小分隊趕往湖邊。經過3個星期的艱苦行軍,當他抵達湖邊時卻沮喪地發現,巴軍已在湖邊建起一個有10人駐守的哨所。由於兵力占優,少校決定發起進攻,這個被巴國稱為“皮蒂安圖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這隻是一次不起眼的小沖突,卻引爆瞭兩國的全面戰爭,查科戰爭就此爆發。

  戰爭初期,玻軍實力占優,準備也更為充分,因此在戰場上高歌猛進,連續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萊斯、托萊多和博克龍等3座堡壘。薩拉曼卡於此時暫停攻勢,開始積極尋求國際社會幹預。

  玻國的“如意算盤”是憑借戰場上的有利局勢獲取談判優勢,迅速結束戰爭,保住勝利果實。然而,在國際聯盟調停過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須獲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絕。同時,巴方還要求玻方將攻占的堡壘和要塞全數無條件奉還。雙方分歧過大,調停失敗,戰爭繼續。

  然而,這次“短暫調停”卻給瞭巴國喘息的機會。巴國在這段時間裡進行全國動員,兵力急劇膨脹。隨著時間推移,巴軍總人數劇增至6萬人。另一方面,盡管玻軍繼續大舉推進,甚至一度攻至距巴國首都亞松森僅200公裡處,但長達數百公裡的後勤運輸線極為脆弱,玻軍前線的物資補給變得困難。雙方實力對比開始發生變化。

  人體“絞肉機”在現

  1932年9月,巴軍開始反擊。首要目標就是戰略要地--博克龍要塞。8000多人的巴軍包圍該要塞,經過20多天的激烈交火,成功將之占領,並俘虜1000多玻軍。隨後,巴軍以該要塞為依托,對周邊玻軍展開攻勢,短短一個多月便橫掃敵軍12座要塞。玻總統薩拉曼卡不得不走馬換將,任命德國人漢斯·孔特擔任玻軍戰爭總指揮,意圖扭轉戰局。

  孔特是一位老派將軍,他的上任並未能改變戰局。巴軍進攻仍在繼續,戰況也越發慘烈,雙方不斷拉鋸。1932年12月,巴軍進攻薩維德拉,雙方在一塊名為“七千米”的開闊地展開血腥戰鬥。此戰,雙方共投入2.5萬人,依靠塹壕、機槍和重炮進行混戰,陣地上屍橫遍野,人稱“凡爾登絞肉機”南美版。由於孔特指揮失誤,草率反擊,導致玻軍2個師被全殲,這處戰場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軍自此一潰千裡。到1932年底,巴軍已攻占北查科30多個據點。在短短半年裡,雙方傷亡人敵超過3萬。

  到瞭1933年夏天,北查科早晨陰涼處的氣溫都高達38攝氏度。許多玻軍士兵不能適應環境,非戰鬥減員嚴重。巴軍的境況則好得多,巴拉圭原住民——瓜達尼人長期生活在查科地區,對氣候比較適應。戰場失利加上天氣惡劣,玻軍大量減員,前線玻軍總數已不足3萬。玻政府緊急發佈動員令,30歲以上的男子也被要求應征入伍。雖然玻國政府勉力而為,但玻軍卻已是強弩之末。1934年12月,巴軍占領瞭北查科絕大部分土地,並將戰線推進至玻國領土。

  眼見局勢緊急,玻政府再度全國動員,從10多歲的孩童到60歲的老人都被征召,以圖決一死戰。巴國此時的日子也不好過,苦戰2年多的代價極其巨大。另外,戰線太長導致的補給困難同樣開始困擾巴軍。由於雙方既無實力繼續戰爭,也無法承受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和平成瞭唯一的出路。1935年,兩國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停戰。

  但是,悲劇已經發生瞭,這次戰爭死瞭十萬人,多少傢庭支離破碎,妻離子散,更為諷刺的是,兩國所希望達成的目標都沒有實現。

  依據停戰協定,巴拉圭獲得瞭戰爭期間占領的全部土地,但北查科的“豐富石油”卻蹤影未見。玻利維亞雖然取得巴拉圭河航行權,但沒能獲得沿河港口,還進一步喪失領土(主要指原本在北查科的占領地)。同時,戰爭結束後,兩國政壇都被軍隊掌控,陷入不斷政變與動蕩之中。

  參戰國沒能得到好處,幕後勢力卻獲利不淺。為瞭在戰爭中取勝,兩國不惜大舉借債,僅玻方借債便高達2.28億美元。作為債權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國企業在戰後加深瞭對兩國經濟的控制,而維克斯等國際軍火商更是直接從戰爭中獲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國等國作為調停核心,借機在南美樹立起瞭威望。有人評價說,查科戰爭中的巴、玻兩國更像是他國政治和大國霸權的犧牲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