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的驚人真相:國民黨74師為什麼會全軍覆滅

2016-08-15 21:40:08

  可見,張之主動被圍,目的在於牽制粟裕主力,使外圍黃百韜、李天霞等部40餘萬軍隊對解放軍形成更大的反包圍。因為從距離上來看,兩天之內,其援軍完全可以到達孟良崮。

  張靈甫將部隊一拉上孟良崮,這場戰役的性質及其意義就發生瞭重大變化。蔣介石立刻明白瞭張靈甫“中心開花”的用意,看清瞭這是個同陳毅、粟裕統率的華東解放軍決戰的絕好時機,他高興地說“抓住山東共軍主力,實為難得之良機,務必奏奇功於一役。”於是,他一方面命令張靈甫堅守陣地,吸引解放軍主力,另一方面嚴令孟良崮周圍的10個整編師,特別是李天霞、黃伯韜的部隊盡力支援整編74師,以期內外夾擊,聚殲華東解放軍於孟良崮地區。

  從上可見,華東野戰軍在陳、粟精心指揮下,高度機動,與國民黨軍“耍龍燈”式周旋,終於創造出包圍74師的有利戰機。

  盡管擔當中路主攻的74師態勢稍形突出,以至於給華東野戰軍包圍創造瞭一個機會,但張靈甫在發現粟裕的意圖之後,完全可以並且有時間向國民黨軍25師或83師靠攏而跳出重圍,可他卻不退反進,主動被圍,則是為瞭打個“中心開花”的大殲滅戰,實現圍殲華東野戰軍的目的。

  久經戰陣的張靈甫或許自大,但決不至於犯下孤軍深入的大錯。後來粟裕就曾明確指出“張靈甫乃百戰名將,怎麼能犯那樣低級的錯誤?張的所謂孤軍深入,實為深謀遠慮的誘攻之策。”“戰機不是自然地出現的,而是通過我軍的指揮得當,廣泛機動,誘使敵人因應而動創造出來的。”

  作為當時指揮殲滅74師的主帥,這話說得最明白不過瞭。在後來的若幹文章中,把華東野戰軍捕捉孟良崮戰機,說成是整編第74師孤軍冒進、送上門來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戰場實際的,既沒有反映華東野戰軍將領的預見和戰役決策,也沒有反映國民黨軍的動向和“中心開花”作戰意圖。上述說法,可能是由於不瞭解創造和捕捉戰機過程的緣故,是從解放軍通常采用的傳統戰法出發來臆想戰場情況,這未免是削足適履,而且也把張靈甫想得過於愚蠢。

  攻堅戰,阻擊戰,沂蒙戰場無處不在血戰解放軍,王牌軍,孟良崮上未見蔣傢援軍

  陳毅、粟裕原想在運動中殲滅74師,卻沒料到張靈甫主動受圍,還上瞭孟良崮,堅守待援。危險與戰機同時產生。擺在華東野戰軍面前便一下子隻有兩種結局瞭:不是趕緊消滅74師,就是被74師粘住,反遭周邊圍過來的40多萬國軍的重創。戰況到瞭這個階段已很顯然,粟裕的華野10餘萬人雖然圍住瞭張靈甫的74師3萬餘人,但是自己又被40餘萬國民黨軍戰略包圍。如果攻堅不下,國民黨軍“中心開花”圖謀得逞,後果將不堪設想!這種嚴峻戰勢說明,殲滅74師,絕非易事。要取得戰役的勝利,既取決於圍殲74師能否迅速解決戰鬥,又取決於阻援部隊能否擋住援軍。這就要求,解放軍必須在國民黨援軍到達之前,不惜一切代價盡快殲滅74師。

  戰鬥於5月13日打響,經過14日、15日兩天的生死激戰,解放軍雖攻下瞭孟良崮主峰一旁的一些山頭,但張靈甫的主力尚在主峰頑守,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孟良崮上已躺下瞭數以萬計血肉模糊的屍體。而攻山的解放軍各縱隊的傷亡也相當大,並且彈藥補充都出現瞭困難。加以周邊國民黨軍隊向孟良崮進發的情況,也令我軍軍心很有些緊張。因此,華東野戰軍總部與下屬縱隊一些指揮員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況,是否忍痛從孟良崮撤退,以保大軍不落入包圍圈。親臨前線指揮所進行指揮的粟裕,自然透徹明白當前戰勢的嚴峻:獲勝與戰敗這兩種可能,都已接近瞭勝負概率的臨界線,此時,惟一能讓戰局偏向勝利或失敗的因素,就是對戰雙方的軍心瞭,而其中最重要的卻又是指揮官們的決戰信心與指揮效率。

  在這一關鍵時刻,粟裕果斷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陳毅也宣佈瞭追究失職者責任的“撤職、查辦、殺頭”的三大戰場紀律。並嚴令各縱隊務必不顧一切犧牲,限在24小時內攻上孟良崮,殲滅74師各縱隊傷亡多少人,戰役結束後,保證給予補足建制;同時,打破解放軍為躲藏國民黨軍飛機、坦克歷來隻在夜裡打大仗的傳統,16日白天也繼續進攻。

  誠然,74師上山不得地利,孟良崮通體花崗巖,根本無法修造工事,守山士兵都暴露在解放軍射界不說,這滿山的怪石亦成瞭攻山者絕好的掩體,使得守山方沒有開闊的射界,這是歷來守戰之大忌。兼之張靈甫的74師,賴以稱霸的美式槍械多為水冷式,可孟良崮上多石無水,其火力優勢發揮不瞭。至於那些汽車、重炮、坦克,都帶不上山,就更是一堆陳列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