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40:08
因此,所謂孟良崮險,對於74師來說,並不是像有人說的什麼“易守難攻”,而是“易攻難守”。但張靈甫如果想實現“中心開花”,就必須上山,必須主動讓其32000人馬受解放軍圍攻,因為他那戰術的整個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於周圍40多萬國民黨軍隊能夠在兩天之內圍攻過來,這樣,不僅能使他的74師輕易解圍,更能使國民黨軍獲得一次消滅華東野戰軍的大捷。因為,按常理推斷,近不到10公裡,遠也就100公裡的各路國民黨軍隊,一兩天內完全能夠到達。因此,張靈甫此役的成功與否,不在於74師上山,主要在於那40多萬國民黨軍兩天內會不會開過來。一旦用於反包圍的國民黨援軍不到位,張靈甫本人及其戰術便隻有死路一條。
然而,直到16日下午74師被消滅之時,除瞭國民黨83師師長李天霞在蔣介石嚴令威迫下,派該師中戰鬥力最弱的57團象征性地“來援救”外,整個孟良崮就再沒有其他國民黨軍隊的影子瞭。張靈甫按常理推斷,隻要他堅守一兩天,周邊國民黨軍是無論如何都能開進來的,他也的確死守瞭近三天。然而,就是他守到第三天時,國民黨整編第5軍被牽制於萊蕪;整編11師被阻蒙陰西北;整編65師、整編25師被阻擊於曹莊、蛤蟆崮、界牌;第7軍、整編第48師被拒於留田、鼻子山。就是近在不到10公裡的83師與25師都沒有趕到,從而使解放軍不僅有時間攻上孟良崮,全殲74師主力,而且還有時間在已撤出戰場後,因清點被殲的敵人人數不夠32000人(74師兵員數),又重返戰場,再抓獲躲藏的散兵7000餘人,然後,解放軍才浩浩蕩蕩從容撤走。
綜上可以看出,盡管74師上山不占地利,但是面對10餘萬大軍的圍攻,還是堅持瞭近三天。因為按張靈甫原來的設想,隻要74師能堅持兩天,援軍就能到達,“中心開花”的目的就能實現。而74師上山堅持兩天的目標完全已經達到。由此可見,張靈甫是否上山關系不到國共雙方這場戰役的成敗,是國民黨援軍兩天多沒有開過來,導致74師覆滅,導致張靈甫及其戰術的失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74師的覆亡,非因74師上山,也非74師不能戰。
把74師失敗的責任一股腦地推到瞭死去的張靈甫身上,這是74師覆滅後,顧祝同、湯恩伯等為推卸責任在國民黨軍事檢討會上的做法。
援軍矛盾重重,作戰互不協調,救援無力人民參戰支前,軍民頑強奮戰,共譜凱歌
隻要國民黨援軍能夠兩天內開到孟良崮,74師就不會亡。很少有人提出異議。那麼為什麼增援不力?是哪些因素導致援軍不能到位呢?
關於這個問題,時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汝瑰在日記中寫道:“餘以純軍事立場覺得此次失敗十分怪異。蓋74師左右翼友軍均相距五六公裡之遙,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隊如此不協調,戰鬥力如此之差,除失敗而外,當無二路。”在這裡,郭汝瑰看到的也隻是國民黨援軍自身的原因。
國民黨軍隊自身的確存在著一些問題,將領之間矛盾重重,作戰互不協調,軍官們大都把自己所轄的部隊看成是升官發財的資本,各部隊很難做到休戚相關、同舟共濟。83師師長李天霞見張靈甫被圍於孟良崮卻暗自高興,不但不救,反而率83師後撤。在蔣、湯的嚴厲命令下,才派一個連冒充旅部番號,進入沂水西岸佯裝支援。後來在蔣介石的嚴令威迫下,才派出距離74師最近的57團增援,但又親自打電話暗示該團團長,一旦情況緊急就馬上後撤。黃百韜開始對救援74師也不甚熱心,經蔣、湯再三催促,才派出部隊支援,盡管後來25師不遺餘力地執行蔣的命令,盡力支援74師,但那時解放軍已完全控制瞭戰略要地天馬嶺,25師援軍被阻,寸步難行。由於多數國民黨軍官以保存勢力為重,各打各的算盤,盡管蔣、湯一再嚴令增援,各路援軍卻不能及時趕到孟良崮救援。
國民黨援軍不能及時增援74師絕不單純是國民黨自身一方面的原因。國民黨援軍開不過來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應該從解放軍、從解放區人民對此次戰役的全力支援方面來找。
與國民黨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方面上下一致,萬眾一心。各參戰部隊緊密配合、精誠團結。當時4個縱隊打援,各阻援部隊為堵住國民黨軍隊的增援,不惜一切代價,頑強抗擊,浴血奮戰,憑借既設的野戰工事,打退國民黨軍隊一次又一次沖鋒,在74師未被殲滅前,沒有讓援軍靠近孟良崮一步,為戰役的勝利做出瞭重大貢獻。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攻堅部隊和阻援部隊密切配合的結果。正如陳毅在孟良崮戰役總結會上所說“偉大的殲滅戰,離不開主攻和阻擊,這往往是殲滅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