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44:11
隋朝征戰高句麗,隋煬帝就有三次,隋煬帝三征高麗大概是出於自己的,這是大傢所熟知的,但在這之前,還有一次征伐高麗的行動,那就是公元589年發生的隋文帝對高麗發動的戰爭。
公元589年,隋朝消滅割據南方的陳朝,從而統一中國,實現瞭自秦漢晉三朝以後又一次全國大統一,東方帝國再次重新凝聚在一起。她展現出來的力量,讓高麗這個邊陲小國惶惶不安。但若是讓高麗主動出擊隋朝,高麗王高湯肯定是不敢的瞭,唯有加強戰備、緊修城防、積極備軍,並且廣積糧草。
隋文帝知道後,極為不滿,於是下詔責問高湯,道:“遼河再廣闊,比之長江如何?高麗人再多,比得上陳國嗎?我如果不是心存仁義的話,責怪你之前的罪行,任命一將軍,能費多少力氣呢?之所以告訴你這個,是允許你改過自新。
希望能理解我的用心,你自求多福吧!”高麗王高湯接到詔書後,大懼,奉表謝罪,不久居然一命嗚呼!其子高元繼位。這個高元不怎麼樣,但膽子卻比其父大得多,也不知其腦子當時是怎麼想的,即位不久,竟然率領靺鞨騎兵一萬餘人攻打遼西,被當時的營州總管韋沖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回。
隋文帝大怒,下詔廢除高元的爵位,並命令漢王楊諒為主帥,總率水陸兩軍共30萬人前往討伐。但時運不濟,陸軍開至渝關至遼河一帶時,下起瞭暴雨,道路泥濘,糧草接應不上,又偏逢瘟疫流行,致使軍中非戰鬥傷亡嚴重,到達遼河時,實際已成疲憊之師。水軍自東萊出發,直趨平壤,但途中突遇大風,船多沉沒。難道天不亡高麗乎?征討大軍竟遇此等重重困難。就在軍隊準備強渡遼水之時,高元的使者到瞭,又是上表謝罪,並且自稱“遼東糞土之臣”雲雲,隋文帝於是借機罷兵。現在想來,也許當時文帝也有一些無奈吧。
這一仗雖沒有真正打起來,但也讓高麗見識到瞭中原的實力,使得高元對隋朝不敢再有二心,重新稱臣,但此次遠征,隋軍將士十死八九,實是慘況之極。
公元604年,楊廣繼位,對於楊廣這位皇帝,實在是難以評價,但就以他征伐高麗之前的主動來看,應還算是一位有抱負的君主。先來看看他在征高麗之前的舉動。公元607年,為向突厥炫耀武力,率大軍50萬,騎兵10萬,來瞭次規模龐大的北巡。可以想象得到,隋軍此時的軍容,是旌旗千裡,遮天蔽日,何等的盛況,甚至於軍中建造“行城”,可容納幾百人,下有輪子,遠觀如移動的城堡。
塞外的胡人,遠在10裡之外,就望旗而拜。楊廣在東突厥啟民可汗大營中偶然見到瞭高麗派到突厥的使者,煬帝對其援引箕子及漢代四郡的事,講瞭一番高麗自古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命令其回國轉告高麗王自己將於611年再次到涿郡北巡,命高麗王親自來此朝見,並威脅要率大軍巡遊高麗。幾年之後,楊廣果真再次北巡,而高麗王根本沒敢來。楊廣借口沒看見高麗王,以其不尊臣禮為由,下令全國的士兵明年到涿郡集合征討高麗。
其實,以隋朝當時的兵力之盛,就是借一百個膽子,高麗王高元也不敢前來朝見楊廣。楊廣認為高元詔之不來,極為不滿,於是下令征討高麗。可能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楊廣始終認為,遼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他亦想效防秦皇漢武般擴統領土,將中國的疆界延伸至千裡之外,從這點來看,楊廣還是有抱負的。
公元612年,楊廣禦駕親征,並下詔討伐高麗,詔書有言:“高麗小醜,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東之境......朝覲之禮,莫肯躬親......拒絕王人,無事君之心”。當時到達逐郡的兵員,多達113萬之眾,史書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楊廣坐鎮前線,命令各路大軍先後開赴戰場,共計左、右二十四路,每軍相隔四十裡,直至走瞭四十天,逐郡的軍隊才出發完畢。可以想象楊廣當時的心情,應該是意氣風發、壯志鑄鑄,有一股橫掃天下般的魄力。為瞭顯示天朝寬闊的胸懷,楊廣臨征前靠戒諸將曰:“吊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不得縱兵,不得擅殺,聽侯指示,不可擅自作主,”以此宣揚天朝的威儀和襄公之仁。
正因為此點,隋軍最後反為高麗所趁,但楊廣或許當時已浸淫在自己的愜想之中,居然始終不悟。大軍一開始很順利,強渡遼河,擊敗守軍一萬餘人,幾次野戰均大獲全勝,於是高麗改為堅守城池,與隋軍打起消耗戰。隋軍不斷攻城,遼陽搖搖欲墜,眼看就要攻下,偏在此時,高麗卻詐作投降,借機休整。前線將領不敢私自作主,隻有將情報報給楊廣,一來一回,等到楊廣指示傳來時,高麗兵已經休整完畢,城防再次重新加固,兩軍於是重新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