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瞭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牧野之戰又稱為武王伐紂,那麼,你知道牧野之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嗎?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現在,請跟小編一起回到公元前1046年,看看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吧。
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瞭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瞭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瞭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瞭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瞭後世,“紂王”卻成瞭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瞭越來越多的污水。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瞭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後世儒傢的傳說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瞭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樣的神話,在後世仍然一場又一場地上演,不過再也沒有像牧野之戰這樣成功的瞭。
牧野之戰的結果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沖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不到兩個月內,主要的戰鬥已經結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點就選在牧野,正是這個地方,奠定瞭周朝八百年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