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元 前714年鄭抗北戎之戰的始末

2016-08-15 21:49:00

鄭抗北戎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714年的一場戰爭, 是在鄭莊公圖霸中原之戰中,鄭軍在北部邊境(今河由北部)殲滅部分北戎軍的伏擊戰。那麼,鄭抗北戎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呢?揭秘公元前714年鄭抗北戎之戰的始末。

交戰雙方

鄭國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姬姓,伯爵。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鄭,是為鄭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陜西省鳳翔一帶,後遷到今陜西省華縣一帶,周平王東遷時的鄭國已經遷至今河南新鄭一帶。
北戎又稱山戎,是中國古代戎族的一支。春秋初期,其主要活動於今河北北部地區。

鄭抗北戎之戰的始末

周桓王六年冬,北戎軍南下侵鄭。鄭莊公因 戎軍以步兵為主,較己方戰車機動性強,懼其實施突襲,遂采納公子突建議,針對其“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下相救”(《左傳·隱公九年》)的弱 點,以一部兵力佯敗誘敵,將鄭軍主力分作三部,埋伏於北戎軍追擊必經道路附近。當北戌軍深入伏擊地域後,鄭軍三處伏兵同時出擊,切斷北戎前、後軍聯系。北 戎前軍被鄭大夫祝聃部圍殲,後軍倉惶潰逃。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一次成功伏擊戰例。鄭莊公因勢利導、設伏邀擊的作戰指導,為戰爭理論的發展提供瞭實例,對後世作戰指揮藝術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