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公元前25世紀也就是4500年前,在炎黃部落聯盟的內部,由顓頊和共工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戰爭。此戰是中國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再後來被稱之為顓頊與共工之戰。 那麼,顓頊與共工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呢?揭秘公元前25世紀顓頊與共工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又稱黑帝或玄帝,在流傳下來的上古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共工部落首領的泛稱。共工為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罪”,被堯流放於幽州。共工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
涿鹿之戰以後,華夏、東夷兩大集團加速瞭融合,在一些地區,分屬兩大部族集團的先民居地犬牙交錯,文化互相影響。公元前4000多年時,分別代表華夏、東夷兩集團的“仰韶人”、“大汶口人”體質特征大多有一定差別,分屬同一種系的兩個古代不同“族群”。
到瞭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陜縣廟底溝發現的這時(廟底溝二期文化)居民體質特征和上述兩個“族群”都有瞭密切關系,應是這種融合的結果。而正是這種融合,加速瞭河南及其鄰近地區的文化發展,較早地進入瞭龍山文化時代。傳說中與華夏、東夷兩集團關系都很密切的顓頊,就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這一時期有顓頊與共工爭為帝的戰爭,時間大約在距今4500多年前。
其實,早在顓頊登上歷史舞臺之時,共工氏早已是一個煊赫的古族瞭。
顓頊發生大戰以前,共工氏首領已居於一個金字塔式權力機構的頂端瞭。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還很低,治水的方法很原始,主要用“墮高堙庳”的辦法,當氣候比較幹燥,水患不大時,鏟高墊低法尚能起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距今4700至4000年間氣候波動時期的到來,由於水患增多、增大,舊法已難以奏效瞭,更兼共工氏領袖人物拋棄氏族民主制度,集權於一身,自以為是,拘守舊法,不能有效防治水患,導致內部矛盾及與其他部落矛盾激化,這就是文獻所載共工氏“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也是顓頊與共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之一。
約在距今4500年前,顓頊與共工進行瞭一場大戰,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顓頊與共工之戰是一場“爭為帝”的戰爭,而且顓頊、共工分別為黃帝、炎帝的後裔,屬於同一個部族集團,所以戰爭的結局也略如黃帝、炎帝的坂泉之戰,勝負雙方都留在同一個部落聯合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