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那邊

2016-08-15 22:47:56

2. 生命經驗的交換

在這裡我想到的另一個電影是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的作品《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很多人都提到《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萊門特•馬修老師如何像一位心理咨詢師一樣,打開孩子們封閉已久的心靈;但是在我看來克萊門特的教 育更像是發乎內心的人性表現,任何人來到“池塘之底”都會被孩子們受到的不公正的對待而感到憤怒。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用音樂拯救瞭童心,從主題和內容的 結合上顯得非常完美。結尾時克萊門特帶走瞭最小的那個孤兒,也瞭結瞭觀眾的一樁心願。總而言之,《放牛班的春天》仍然是俯視的視角來看來師生的關系,它提 供瞭一個類似“心靈雞湯式”的、純粹的愛的故事。而這部《心靈捕手》則更具有一個平視的視角,並且對於教育方式來說更具參考性。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馬特•達蒙和好友本•阿爾夫列克共同撰寫、並主演的,他們現在已經是好萊塢最當紅的巨星,後者已開始當起導演。當時寫這個劇本時,兩人才二十 多歲,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編劇獎之後,兩人一舉成名。正因為出自兩個尚未成功的年輕人之手,所以這個故事在教育與被教育雙方的“平等”的意味上更濃重一 點。

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蘭博在教室外走廊間的黑板上留瞭一道數學難題,全校高材生無人可解,卻被一個學校的 年輕清潔工威爾•杭汀毫不費力地解開瞭。這位獲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蘭博教授繼而發現這位少年的數學天賦甚至超過自己,隻要悉心培養,假以時日,他可 能就是未來的 愛因斯坦。但是這個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充滿叛逆情緒,打架、鬧事、偷車、襲警,樣樣都幹,少管所是常去的地方。蘭博教授抱以愛才之心,去保釋 他,教他數學,並且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但是一切都是無用功,威爾甚至常常修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傢。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蘭博教授隻好帶他去求助自己大 學時代的好友肖恩。

顯然,教育的難題在這一刻凸顯出來。一個擁有天賦的少年,但是他卻另外擁有幾乎不可原諒的劣習。更為嚴重的是,他的天賦 甚至滋長瞭這種劣習。因為他 的聰明絕頂,所以三言兩語就能侮辱哈佛的學生;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蔑視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傢。而蘭博教授解決不瞭這個問題,是因為蘭博雖然有“愛才之心”, 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隻有“才華”,而並沒有對威爾的人生有任何認識,對他的過去並不關心,而對他的未來也隻有“功成名就”一種期望。所以,蘭博這位世界頂 尖的數學傢也永遠無法解開威爾•杭汀這道難題。他找到瞭自己很久以前的室友肖恩,而這個肖恩在他看來其實是個“失敗者”,不過是個窩囊的社區學校的心理教 師,但是卻有一種本事,和人溝通。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影片中的兩個主人公,都正處在沒有出路的時候。威爾愛上瞭一個哈佛的女生,可是身份 的自卑讓他不敢真正的表白;而肖恩則一直無法擺脫自己對亡故的妻子的哀思,沉浸在傷痛中許多年。像對付別個心理醫生一樣,天才威爾一眼就看出肖恩的心理弱 點,傲慢地對他進行瞭一通嘲諷,被肖恩趕瞭出去。但是肖恩並沒有放棄威爾,因為他弄懂瞭這個孩子,他識破瞭威爾。在肖恩看來,他的傲慢隻不過是自卑的表 現;他的攻擊性是自我保護的措施。後來他對威爾說瞭下面一段話,被許多年輕人視為經典:

“你從來沒有離開過波士頓吧?如果我和你談論藝術,想必你已經記住所有藝術書上的摘要並來和我談,比如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政治 取向等等。但是你無法告訴我站在西斯廷大教堂下面,真實地體味那種震撼的感覺吧?如果我們談到戰爭,你可能會引用莎士比亞。但是你不知道什麼是戰爭,感受 當你在戰場上抱著 你即將死去的最好的朋友,看著他咽下最後一口氣的剎那,眼中向你流露出的渴望生命的眼神。

如果我們談到愛,你可以會給我背十四行詩。但你不會知道,當你看著你心愛的伴侶非常脆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你本 以為上帝在你手中放瞭一個安琪兒, 這種愛可以超越一切,超越癌癥!你不知道為瞭照顧身患癌癥的妻子,在醫院裡兩個月寸步不離是什麼感覺。你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失去”,因為這隻有在你愛 一件東西勝過愛你自己的時候,你才能體會到。你從來不敢愛任何人,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