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47:35
理工科人的思維是很奇妙的,除瞭前面推薦過的同人於野和劉未鵬,還推薦杜牛牛的博客,他們的思維結構 嚴謹,邏輯清晰,這有別於文科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我好奇的是他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我們來看看杜牛牛的分析。
原文:獨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系列3 –如何尋找隱藏的真相
我愛看偵探 小說,看偵探小說最大的樂趣不在於知道結局,而在於偵探提出犯罪假設,到現場尋找線索,然後在腦中思考這些線索的關聯和矛盾,從而建立犯 罪真相的模型,最後將線索填入模型,Bingo!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
這個主題將分享我的5個尋找真相模型,體驗成為數據偵探的樂趣。
1. 因果關聯模型
我上大學時,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規律。周圍哥們和女朋友分手的概率是和他最 近去學校小賣部的概率成正比的,我把這個叫做“超市奪妻理論”。
這個發現乍一看很令人驚訝,男人去超市的次數怎麼會和與女 友分手成正比關系呢?如果這兩者沒有關系,為什麼數字上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呢?
仔細觀察後我發現,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一般人 去超市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頻率基本是相同的,同時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購買習慣不會輕易改變的。但有一件東 西的購買頻率是很容易改變的,就是香煙。為什麼呢?因為香煙和這個人近期的心情有很大關系。除瞭少數見人就發煙的豪傑,大部分人的香煙都是買來供自己抽 的。
如果一個人最近抽煙數量猛增,一般隻有兩種可能。一是精神壓力極大,這往往是因為生活上遇到瞭困難。例如考試考不出,工作找不到,考試 沒抄著答案, 或是抄著瞭答案但是被發現瞭。這種情況下,這哥們會陷入低潮,心情失落,脾氣特差,也疏忽瞭女友的感受,這些因素使感情產生瞭摩擦,導致瞭感情的裂縫最終 導致分手。第二種可能是喜歡上瞭某種上癮的嗜好。比如麻將,打牌,網遊等等。這種比較刺激的大眾文化娛樂活動非常耗費體力腦力,需要一隻隻的香煙提神。於 是女友因為無法忍受男友的不求上進而提出分手。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瞭一件事情,當我們看待一個事件或者數據時,A和B同時 發生,未必代表A和B有因果關系,他們可能隻是有相關性而已。
因果關聯模型就是在腦中建立一個報警器,當看到兩個高度相關 的事件或者數據時,敏銳的識別出他們究竟是因果關系還是僅僅隻有相關性,以防止我們被表 面現象或者所謂專傢舉出的別有用心的數據所迷惑。
2. 第三因素模型
我們知道瞭AB相關並不代表因果,那麼嘗試進一步思考,AB究竟為何會呈現如 此高的相關性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第三因素。也就是說AB之間存在一個隱藏的關系C,其實是AB和C發生因果關系。
例 如,當我們發現一個地區燕尾服的銷量越高,該地區的出生率越低。為瞭達到農民不要生太多孩子的目的,我們是否要求農民都穿著燕尾服去種地呢?
顯 然不是的。假設燕尾服的銷量是A,出生率是B,那麼一定存在一個經濟發達指數C。當經濟越發達,高級宴會等需要燕尾服的場合會相應增加,同時經濟 發達也造就瞭更多的丁克族,從而降低瞭出生率。所以我們可以說C導致瞭A,也導致瞭B。所以C才是和AB發生因果關系的幕後黑手。
第 三方模型在因果關聯模型的基礎上提供瞭發現幕後驅動因素的思考方法。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第三方因素並不都像燕尾服的例子那麼顯而易見,我們應該如 何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到並確定第三因素呢?
3. “If…So…”控制模型
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可 以借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實驗法”。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控制實驗法”就是:確保其他因素不變,找到發生影響的根源。
心 理學傢Harlow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例子來自於<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ology>)他想回答一個困擾大眾多年的問題,人們的戀母情節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是因為母親的哪方面特質是孩子迷戀母親?當時流行的 假設是因為母親提供瞭食物(乳汁),其他可能的相關因素有體溫(母親抱著孩子),舒適的觸感(孩子撫摸母親)等。
Harlow 用猴子做瞭實驗,小猴將接觸2個假的不同的母猴,經過一段時間後,看小猴更喜歡哪個母猴。實驗中,他每次都保證其他變量不變,而隻改變 他要測試的變量,例如母猴子都不提供食物,體溫都一樣,但是隻有觸感不同。這樣他就控制瞭第三方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