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的不嚴密性

2016-08-15 23:19:34

那會兒我還上中學呢,就有人向我鼓吹這個木桶理論。簡單的說來,這個理論是這樣的:假設有一隻木桶,這隻木桶的使命是要裝足夠多的水,因此,決定裝水多少的關鍵就在於那片最短的木板。

這是大眾心目中的木桶原理:

告訴我這個故事的人是我的老師,基於他是我的老師這個事實,我知道,他這麼說有他的用意。他無非想告訴我:註意,你還有一些“短板”,因此請不要驕 傲。關於驕傲的問題,我由於一直比較優秀,所以老聽到師長的這種教訓。他們一般的說法是:某些同學請不要把尾巴翹到天上去。我心想,也對,萬一把天戳破瞭 也不好;但轉念又想,“我何曾有尾巴來著”。所以這種說法對我不太有作用。但是那個木桶理論對我打擊挺大,因為我當時還年輕,沒太搞清楚自己作為一個人類 和木桶的區別。

過瞭不少年頭。等我博覽群書,海納百川之後,才終於搞清楚:人其實作為一個人,和木桶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所以不適合用一個標準來衡量。除此之外,我們現在也很少看到木桶,因此我認為這個理論很過時。

【一】該理論的哲學淵源

我這人沒什麼別的長處,就是善於胡思亂想。當我意識到這個理論有問題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把註意力放在瞭自己的“短板” 上瞭呢。 後來,當《於丹論語心得》這種文字風行的時候,我拿起瞭佚名同學所著,我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傑作《論語》,看瞭看。終於給我看到瞭。(《論*語》這書政*治 上百分之百錯誤,思想上百分之八十垃圾,唯有文筆上百分之二百優秀,所以稱“散文傑作”。)(閱讀註:這個我要好好想想,從小就受論語熏陶,估計我暫時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

在該書《學而第一》第四段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於是我恍然大悟。原來罪魁禍首在這裡啊。

對 於這句話,兩千年來,似乎很是流行。你隨便一回頭,就會看到很多叫“省身”啊,“三省”啊這種名字的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種理論變成瞭主流的價值 觀。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問題。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到這裡,這句話沒什麼大問題。但後面三個例子,就讓這句話誤入歧途瞭。所以,我就有一些看法。

其一:我認為人時常思考自己,並沒有問題。因為“認識你自己”通常是一道亙古難題,對此進行研究,是好的。

其 二:但是,曾子並不是要為瞭“認識自己”才思考自己,而隻是戰戰兢兢地反省自己的過錯。換句話說,他把自己相當大的精力用於找尋自己的“短板”,並想方設 法修補。如果他是我的老師的學生的話,他必定很受誇獎。因為他“絕對不會把尾巴翹到天上”。說到這裡,你發現,曾參這孫子對於“認識自己”壓根就沒興趣, 他這麼說,隻不過是要表達一種謙遜的態度。目的是讓人認為他“並沒有尾巴長出來”。

其三:我的看法是,人類作為一種會思考 的物種,運用腦子,想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是重要的。這個“搞清楚自己”,應該不僅僅包括自己的短處,也應該包括自己的長處。而我認為,搞清自己的長處在 哪,其實比搞清楚自己的缺陷更重要。因為你沒有理由讓一個醜姑娘一生都陷入對自己缺陷的痛苦反省之中。

【二】木桶理論的缺陷

前面說過瞭,其實這個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人和木桶是不同的。說到這,必須順便提一下,我小時候學議論文寫作的時候,老師教過我們很多論證的方法。 但實際 上,我現在發現,老師所教的所有方法,其實都是唬人的。因為,你肯定是先確定瞭論點,才用各種方法騙別人相信的。對於這個理論,實際上也是先確定瞭“人的 成敗取決於你的最弱項”這個論點之後,才用木桶來說事。但糟糕的是,它並不是先告訴你這個論點,再用木桶論證。而是先告訴你木桶的特性,然後貌似很客觀地 從中推導出一個結論。

所以它有很大的迷惑性。我們知道,從正確的前提,運用正確的邏輯,一般推出的結論也正確。這種方法是 科學的方法。而木桶理論正是巧妙地運用瞭這種方法。因為它的整個邏輯無比正確,所以你隻能承認“木桶裝水多少確實取決於最短的木板”。當我們承認這一點的 時候,往往不自覺的也承認瞭它那個“人和木桶相似”的類比。而實際上並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