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22:55
我是活生生的依靠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互聯網給我打開的是一扇智慧之門。
就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互聯網的定位也各不相同。不過,作為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應用,每個在世的人都將越來越繞不開一個話題——數 字化的生存與發展。在過往時代,我們可能會以傢中藏書的數量大體衡量一個人的涉獵程度,會以足跡踏過多少片土地衡量一個人的涉世深度,但這些指標自從互聯 網出現以後,就變得不再是唯一,或者不構成充要條件。
還記得大約五年前,國內媒體還做過關於網絡化生存的節目,數人各自安排在一切可被窺視的玻璃房中PK互聯網生存技巧,以此測試一根網線、一臺電 腦能否讓一個人生存。如今看來,這樣的節目已不存在懸念,互聯網不僅能讓人活著,而且還活得很好,甚至還衍生出數量可觀群體——“宅一族”。無論是電子商 務的SOHO一族,還是奔波於公司無數文案或業務的白領,互聯網應用的技巧,將決定生存質量與發展潛力。
我們都找到瞭心中所屬的互聯網形態瞭嗎?是否得心應手,還是陷於信息汪洋不知所措?可以肯定的是,現今互聯網人群,至少一半以上未能熟練掌握應 有的、經過系統梳理的信息獲取通路,更不用談起應用各類在線或脫機軟件對各類信息進行歸類編整,我們稱之為外部工具與大腦思考的接軌。就算是最為常用的 IE收藏夾,恐怕也會是依性而建。
互聯網如水,善用者得道。但正因為互聯網的水性,一方面,讓各類互聯網運營商不斷施也各類陷阱增加點擊提升粘性,要知道,基於娛樂化方向的所謂 消費者行為分析,所做的就是如何以更低門檻、更具誘惑力地讓人們放下痛苦的價值提升,而“順勢”地激化短期快感的娛樂細胞。金錯刀所指的騰迅之水,也是這 方面吧。另一方面,對個體而言,要運用好“水”的力量,關鍵在自制力,因為力量的運用是依不同情境的定型過程,而定型勢必需要施力抵消水壓,水的價值,不 在散漫的無形,而在痛苦的定形。
我對互聯網應用的一些觀點:
1、在互聯網占據信息流通主要渠道的今天,用好瞭,事半功倍,用不好,事倍功半,討論用不用的問題,那已經是非常古老的話題。
2、既然必須要用,如何有效應用,必然成為重要課題。把互聯網應用當作工作質量的重要考評,這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3、你用互聯網來做什麼,基本上足以反映你的進取心,人生的不同既體現在終點,也體現在通往終點路上的每一個小動作。
4、如果你現在還不知道Reader為何物,那註定你已經Out瞭,因為你不僅享受不到信息推送帶來的便利,並且要知道,打開一個門戶主頁,撲 面而來的不一定是你想獲得的信息,就算有,也是夾雜在大量的內容點擊陷阱之中,你面對的是以強大消費者行為分析構建起來的網頁陷阱,辦公人員效率低下原因 之一就在於此,想和他們一樣嗎?
另,以下是年初《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同名文章: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洗腦,優質宅人蝸在互聯網過冬。宅生活,在別處,管它泡沫還是蕭條。
一般的宅人,就是你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宅男宅女,如不少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還包括那些寄生在父母傢中的社會青年。他們喜歡躲在暗無天日的房間 或骯臟嘈雜的網吧裡,戴著厚厚的鏡片或高度數的隱形眼鏡,神經質般對著電腦,網遊網聊電影電視動漫聽歌,暴飲暴食,作息混亂……這些都是長輩們眼中一代不 如一代的證據。
但優質宅人可不是這樣,互聯網是他們的飛行器。隻要給他們一臺聯網的電腦,他們就能變身為生活在別處的飛人,他們將盡情地創造、交流和分享,他們是開放而 高效的學習者,是清醒的消費者而非浪費者,是充滿創意和熱忱的生活傢。更奇妙的是,他們不僅能於一宅之內獨善其身,還能兼濟天下。從廣義上講,宅是一種生存狀態。在經濟危機期間,會有更多的人遊離在工作崗位之外,越來越多的失業者和待業者將加入宅人群體,待到經濟回暖,許 多人重返辦公室,其宅生活也將告一段落。在這個不確定年代裡,任何人都有可能陷入低潮,經歷一段宅生活。經濟周期理論告訴我們,一時的經濟危機並非毫無建 設性;同理,一時的宅不一定盡是壞事,正如中國古代士人的暫時隱退,隻要用心經營,這段宅生活會是你修身養性、蓄勢待發的充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