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3:35
放眼地球生物圈,最大的動物有兩種,陸地上是大象,海洋裡是鯨;次一級的動物,海洋裡有鯊魚、海豚、海象和海豹等,陸地上有馬、牛、驢、老虎和獅子等;更 小的動物,陸地上有狼、狐貍、兔、雞等,海洋裡則有龜、魚、蟹、蝦等。依次類推,從大動物到小動物,個體越小,種類越多。植物也如此。由此可見,地球生物 圈有兩個按照物種個體大小、多少堆積起來的“生物金字塔”,生物個體尺度和物種數量之間成反比,物種個體越大,生存難度越大,數量自然越少。
同時,大自然還給所有物種都下瞭“魔咒”:每個物種不能要多大就多大!如最高的樹木桉樹(愛問裡說的是紅衫),可以長到100米以上,但沒有超過160米的。
為什麼所有地球生物都受制於這個“魔咒”呢?科學傢認為,陸地和海洋兩個“生物金字塔”的差異本身,為我們提供瞭謎底:如大洋裡的最大動物是藍鯨,可以長 到31米,而陸地上的最大動物是大象,大的也隻有10米,前者與後者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3∶1。再看看大洋和陸地的面積,它們之間的比例大約也是3∶1。 生物的生存空間決定瞭生物的大小。
為什麼生存空間大小有如此魔力?科學傢認為,對生物來說,真正發揮魔力的是生存資源總量的多少,而資源總量恰恰受制於生存空間。例如,森林、灌木和小草,各自占有自己的空間。動物也是如此,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各有自己愛吃的食物,互不幹擾。
許多生物的演化歷史也能生動說明這個“魔咒”的魔力。
以恐龍為例,“魔咒”顯靈恐怕是恐龍滅絕最有說服力的原因之一。據化石推斷,當時最大的恐龍約有23米長,那時地球上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是聯合古陸, 所以巨大的恐龍才有可能演化出來。到一億多年前,板塊運動導致大陸漂移,聯合古陸四分五裂。大陸的規模變小瞭,於是“魔咒”發威,取消瞭恐龍的生存權。
和恐龍相比,藍鯨就乖順多瞭。大約6000萬年以前,陸地上出現瞭一個哺乳動物傢族,它們有四條腿、一條尾巴,全身覆蓋著皮毛,胎生,四蹄類,現在的牛、 馬、羊、河馬、老虎等都是它們的後裔。這類動物居住在水邊,有時為瞭填飽肚子,不得不到水中找食物。它們學會瞭遊泳,發現水下的食物要比陸地上多得多,幹 脆下到海裡——這就是最初的鯨類。從出土的化石看,最初的鯨比現在要小得多,後來才發育得愈來愈大,進化到今天的樣子。這說明鯨類到瞭海洋後很快擺脫瞭陸地 的“魔咒”限制,適應瞭海洋的“魔咒”。而某些蛋白質分子排列的90%與藍鯨相同的河馬,因為一直生活在陸地,始終沒能擺脫陸地的“魔咒”限制,沒能變 大。
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物,塊頭大小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都無法擺脫“魔咒”的限制。燕子增大10倍,將再不能翔舞自如,老鼠增大10倍,從高樓上跌下來便 不會安然無恙;假如真有童話中比一般人高大10倍的巨人,其體重將達到80噸,骨骼的截面積卻隻能增加100倍,他會被自身體重壓得舉步維艱,甚至筋斷骨 折,哪裡會有力氣耕田、打獵呢?
地球上的生物逃脫不瞭“魔咒”的限制,外星生物能嗎?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外星生物存在,即使有,恐怕也要受制於這個“魔咒”。如果木星上有類似人類的生 命。他們的身高也許可達十幾甚至幾十米,那裡完全是一個巨人世界;如果月球上有生物,上面最大的動物也許隻有地球上的狗那麼大,甚至更小……
地球生物圈這個限制生物長大的“魔咒”至少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人類沒有必要依靠非自然力使自己變得高大威猛,那樣會使人類踏上不歸路;人類應該保護而不是 侵占地球生物應有的生存空間,否則會剝奪它們的生存權;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應該以地球大小和對應的生物大小為尺度去推測,而不應該拿現代人的高矮去推 測每個星球生命的大小。
摘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