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缺乏大象穿針似的“笨”功夫

2016-08-17 23:32:29

小時候,我練就瞭快速閱讀的本事。那時為瞭逃避大人的監管,借到一本課外書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讀完,然後趕緊還回去。閱讀時不求甚解的習慣在那時就養成 瞭。我知道這並不好,就像吃粗糧一樣,可能脾胃會很健康,但是副作用也很大。這一兩年,我開始精讀書籍,以前讀書很多時候隻是出於樂趣,現在的閱讀需要咀嚼、消化。

十年前,我看顧準的書是一種浮光掠影式的閱讀。去年重新細致地精讀,堅持做讀書筆記,竟然找到瞭與他的共鳴。因此我把顧準的所有文字都找來看瞭一遍,他的文集、日記、別人寫他的評論等等。我從顧準的身上理解瞭什麼才是真正的批判,看到瞭理性的力量。

我一直不明白:中國並不缺乏有道德勇氣的知識分子,但為什麼在那個階段的知識界就隻有一個顧準?而今,在我瞭解瞭那個時代的脈絡發展之後,很認同這樣的說 法:中國的知識分子被兩種東西拖住腳步,一是邏輯上的法理,二是知識上的局限。這兩點,顧準都用大象穿針這樣的笨辦法穿過去瞭,所以他能傲立群雄。這正是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缺乏的東西。

盡管我和顧準身處不同的時代,境遇也不一樣,思考的問題也不同,但是在頭腦中的困惑和困境是相似的——想要穿過一個事物的努力和痛苦是相似的。我把顧準的文集放在我的枕邊,我覺得他簡直要從書中跳出來,從他的文字裡活過來。

人一生當中總會碰到一本特別用力去讀的書,它會幫你解決思想上的困惑,最後突破困惑。

現在,我每天都用幾個小時來讀書,也會看一些消遣類的讀物。我很喜歡斯蒂芬·金。他的小說暢銷,並不是靠恐怖描寫吸引人。在他的小說中幾乎沒有形容詞和副詞。他說:“通往地獄的路就是由副詞鋪成的。”現在我寫完一篇博客,就會先看看是不是副詞用得太多。

我也向《紅樓夢》這樣未受污染的白話文源頭學習。《紅樓夢》裡白描特別多。我曾經在博客裡摘錄過《紅樓夢》中趙姨娘去怡紅院打芳官那一段,一系列動詞串聯 出一段生活實景。與之相比,《水滸傳》除瞭個別段落以外簡直就是面目可憎。和《紅樓夢》放在一起,便看出瞭《水滸傳》的文學性之差之弱之粗糙。

好的文學要老老實實地從描摹傢常生活開始。我覺得郭德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算是一個語言大師。他的相聲裡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和文字的使用很準確。我覺得好的 文字、包括好的電視節目都要有一種傢常感。很多人渴望立意求新,拼命回避傢常,實際上好的東西就是傢常的。像斯蒂芬·金的小說,他描寫的美國小鎮生活,讓 你覺得在中國也能找到,就是因為這些人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他們充滿瞭人性的缺點,生活在嘈雜吵鬧的環境裡。諸如此類的東西一樣在我們身邊存在,而且千百 年後也一定會是這樣。

美國《60分鐘》這個新聞節目能夠一直長盛不衰,它的創始人唐·休伊特分析原因時說,他一直為美國的中產階級下層寫作: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卡車司機、普通 學校裡的教員等等最普通的人。我覺得《紅樓夢》也是這樣,它寫的雖然是貴族生活,但書中洋溢的卻是市井人性。(柴靜/文/圖)

閱讀PS:柴靜這個顯得有點弱小的女子有多受歡迎,不用我說瞭。人們已經對各式各樣的大餐煩膩,隻有那天然的傢常菜才是最合口味的。我不得不佩服她,能把一部《紅樓夢》當傢常菜來品嘗,這也許才真是《紅樓夢》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