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8:42
“憤青想要來自世界其他國傢的尊重,但情緒化的呼籲和展示肌肉並不能贏得尊重,哪怕這種要求是合情合理的”——《瞭望東方周刊》
當美國青年遇上中國“憤青”,會擦出什麼火花?
這個夏天,12名美國青年來到中國,在他們的海外進修課程中,任務之一就是研究中國“憤青”。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每年夏季學期都會有一門研究生課程---“中國當代傳播”。這門課一般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是在美國國內強化熟悉相關背景資料,閱讀大量的指定材料和參考書;然後移師中國南京,在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完成另外三個星期的課程。
2009年夏天,這門課程在南京的主講人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講座教授吳旭。講座的題目涉及中國新聞傳播的各個方面,比如傳統媒體架構、報業競爭態勢、中國公共關系發展、網絡民意與新趨勢、中國電影業、中國形象塑造等等。
所有學生都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在讀的研究生,大部分專攻傳播學、政府管理學和經濟管理 學。今年的班上共有12名學生,5男7女,平均年齡約28歲,一半的學生有媒體從業經驗。在他們當中,有3名學生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傢,分別是日本、愛爾蘭 和巴基斯坦;隻有兩人以前來過中國,且停留時間不長。總體而言,他們對於中國的很多情況,特別是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巨變,隻是聽說,並沒有切實 和客觀的瞭解。
為通過這門課,學生們必須完成指定的閱讀資料,提交兩次閱讀筆記,一篇書評,一份研究項目計劃書和一篇20頁左右的學期論文。兩次閱讀筆記的題目由吳旭教授指定,其中一個就是關於中國“憤青”和所謂網絡民族主義的閱讀分析報告。
中國的“憤青”現象,雖在國內偶爾還會“冒泡”,但似乎已經“審美疲勞”。而在美國新聞界、政界和學界,卻是一個被高度關註的話題。
吳旭要求學生們在完成閱讀筆記前,必須認真研讀四份指定的論文和報告:美國《紐約客》雜志去 年發表的一篇重頭調查報告《憤青:中國新一代的新保守主義民族主義者》,美國教授格雷斯的學術報告《中國的對日新思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林克在2008 年5月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的報告《解剖中國當今的民族主義》,以及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駱思典的學術文章《中國的媒體與青年:關於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態度分 析》。
他佈置的作業是,在此基礎上,學生還需搜尋相關的資料,寫出一篇具有一定總結綜述性的800字左右的閱讀筆記,要求“言之有據、言之成理”,並且提供個人的評價看法。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對美國人毫無觸動
吳旭發現,無論是在課堂上的深度討論中,還是在課後的閱讀報告裡,美國研究生們對於中國同齡人的“憤怒”,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並給出瞭一番“別有意味的”解讀。
比如,要理解中國年輕人的憤怒,就需要有一定的世界和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但可能是因為美國建 國歷史太短的緣故,美國人更相信歷史是被創造的,而不是被死記硬背的。吳旭發現,中國人常講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對於美國人一點觸動都沒有--- “畢竟美國本身就是由一群想要忘記歷史的叛逆者建立的”。
“真是這樣子嗎?”“可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瞭,為什麼還要揪住不放地憤怒呢?”一些美國學生常常這樣反問他。
美國學生的另一個評述角度,是關於中國的文化和民族心態。
在他們看來,當中國人作為個體出現的時候,最能夠忍辱負重;但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的時候,反而顯得心理承受力不夠,敏感易怒。
他們看到,這裡面,中國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中國剛剛崛起不久,還沒有習慣被別人罵。像我們美國已經被世界罵瞭快一個世紀瞭,也就無所謂瞭。”“被別人罵是強大的標志,沒必要憤怒的。”他們也這樣勸解中國的“憤青”同齡人。
當然,也有認為中國的“憤青”是被政府“教育”的大規模量化產品。吳旭說,這種推理方式,放 在5年前,確實讓人難以辯駁,“中國整齊劃一的教育體系,很難不讓習慣瞭別出心裁、天馬行空的美國人心中起疑”。可是,奧運會火炬傳遞時中國年輕人全球護 送火炬、四川地震後同心協力的團結勁頭,確實也震撼瞭美國同齡人。這些“80後”、“90後”的所謂“鳥巢一代”,很多都在國外學習或工作,有著接受所有 新聞信息並做出獨立判斷的自由,對他們表現出的那種堅決、直接的激情和“憤怒”,美國青年也表達瞭正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