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8:55
前天,網上,一大一同學問我寫論文的事兒。沉吟瞭半天。因為,我向來不喜歡寫所謂的論文。在我看來,中國所謂學術界所認可的所謂論文,絕大部分都是垃圾。浪費紙張,浪費閱讀者的眼球,甚至,連浪費的資格都談不上——根本沒人會去看的。
之所以需要加上“所謂”,是因為,他們所寫的,根本不是論文。命題,往往是偽命題,出來的文字,自然隻能僅僅是文字而已。沒有真正的切膚的痛苦與困惑的文 字,其垃圾程度,何止隔靴撓癢!由概念到概念的推論,實質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至於大批的以詮釋權力者意志為己任的幫閑者幫忙者的文字,更在垃圾之下。
當然,那位同學的論文,卻不屬此列。命題,出自自己的成長困惑,出自對中國社會的強烈憂患。這樣的論文,連我都想做。於是,我們便有瞭真正意義上的切磋。我們的探討,從“現象、概念、機理、根源”四個范疇展開。至於誰提問,誰解答,早已不再重要。
現象是重要的。這裡,存在兩個層面的解讀。其一,作為“深化命題的現象”;其二,作為“闡釋觀點的現象”。在我看來,前者尤為重要。
寫論文,其實不神秘。無非,就是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瞭困惑。這些個困惑,困惑著我們,逼著我們的思考。思考的過程和結果,說出來是聊天,寫出來,大約 就是我印象中的論文瞭。當然,聊天更隨意一些、個人化一些,而論文,應該是更凝練一些更社會化一些。文體上,也更規范一些。文字上,更本格一些更書面化一 些。
當然,有人或會詰問於我——論文個人化一些,社會責任感還要不要瞭?我想,此類學人們最好去讀讀《逃避自由》,看看弗洛姆先生是怎樣走上學術之路的。對個 人境遇的困惑、痛苦和由此而來的試圖解讀,必然會探究到個人命運背後的廣袤社會,甚至人類文明的整體。我想,大約,應該是這樣一個次序和路徑。
很多學人的命題,並不來自於個人。書上的,名人的,“社會需要的”,均可成為命題。說起來,也無可厚非。重要的是,如果你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內生性需求,研 究與面對的過程,大約還是難以避免隔靴撓癢的尷尬的。“主題先行”的悲劇,並不隻是發生在革命樣板戲之中。而把社會現象拎過來,隻作為“論據”的論文,今 天比比皆是。這樣的處理者,基本上,不具備“解讀現象”的意願或言欲望,遑論資格和能力。
與論者的生命、感受、生活乃至命運息息相關的現象,生發思索,生成“真命題”之後,論題就產生瞭。接下來,存在一個“抽象”的過程。你見過你的同學考試後 的戰栗、傢長會前的惶恐、就業前的奔波之後,或許,“恐懼”這個語匯已經呼之欲出。或許,你會提起筆來,寫下“中國學生的恐懼”七個字。我想,這就是論文 的題目。
七個字中,起碼,兩個字是需要解讀的,那就是“恐懼”二字。請註意,這裡的解讀,首先是給自己的,而非給臆想中的讀者。我們的論文作者中,實在不乏“以其 昏昏,使人昭昭”者。所以啊,基本概念的解讀是必要的。先解讀給自己,再推薦給他人。概念的解讀可以有個性,但絕非“我說瞭算”那麼簡單。論文一旦寫出 來,就必然成為一種思想交流的載體。於是,動用“社會公共知識”,尋求公眾已成共識與文明業已定調的解讀,是必要的。
詞典上,恐懼的解讀隻有兩個字:懼怕。沒關系,你的理解是對的,就一個“怕”字嘛!中文維基百科上,一個叫湯盛欽的人提供瞭他的解釋,或言他所認可的解 釋。我們看看,“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 情緒體驗;其本質表現是生物體生理組織劇烈收縮(正常情況下是收縮伸展成對交替運行);組織密度急劇增大;能量急劇釋放;其根本目標是生理現象消失,即死 亡;其產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動遇到嚴重阻礙……”
當然,詞典和維基百科並不夠用。需要的話,你還可以去翻閱心理學傢、社會學傢們對“恐懼”的解釋,瀏覽大量的你能夠且樂意瀏覽的相關書籍。總之,對“恐懼”這個詞,千萬不要輕易放過才是。
“機理”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上居然沒有收錄。中文維基百科上,也隻有一句話的解釋,即“是指為實現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原理。”先這樣吧,以此為據,不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