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45:21
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鐵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那些超級猛人都奈何不瞭他,何況小小的海盜頭陳祖義。
陳祖義的這些花招根本逃不過鄭和的眼睛,鄭和之所以沒有立刻揭穿陳祖義,是因為他決定將計就計,設置一個更好的圈套讓陳祖義跳進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盜 都找來,才方便一網打盡。此外,在鄭和看來,活捉陳祖義很有必要,因為這個人將來可以派上用場。至於派上什麼用場,我們下面會介紹。
在清除瞭這些海盜後,鄭和繼續揚帆向祖國挺進,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光榮完成使命,回到瞭京城,並受到瞭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接見。
此時,陳祖義成為瞭一個有用的人,由於他本就是逃犯,又幹過海盜,為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瞭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這麼看來,陳祖義多少也算為宣傳事業做出瞭點貢獻。
這次創造歷史的遠航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卻帶來瞭一大堆西洋各國的使者,這些使者見證瞭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紛紛向大明朝貢,而朱棣也終於體會到瞭君臨萬邦的滋味。
國傢強盛就是好啊,感覺實在不錯。
而朱棣也從他們那裡知道瞭很多遠方國傢的風土人情,他還得知在更遙遠的地方,有著皮膚黝黑的民族和他們那神秘的國度。
這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訪以往不知道的世界,還能夠將大明帝國的威名傳播海外,順道做點生意,何樂而不為呢,雖然出航的費用高瞭點,但這點錢大明朝還是拿得出來的,誰讓咱有錢呢?
於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鄭和繼續著他的遠航,此後,他分別於永樂五年(1407)九月、永樂七年(1409)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冬、永樂十五年(1417)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這五次的航海過程與第一次比較類似,除瞭路線不同,到達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這裡就不一一闡述瞭。
(五)成就
鄭和在之後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轉變為瞭和平交流和官方貿易,當然他和他的艦隊在這幾次航程中也幹過一些小事,如下:
調節國傢矛盾,維護世界和平(暹羅與蘇門答臘);
收拾攔路打劫,不聽招呼的國傢(錫蘭山國),把國王抓回中國坐牢(夠狠);
帶其他國傢國王到中國觀光(蘇祿國代表團,國王親自帶隊,總計人數三百四十餘人,吃瞭一個多月才回去);
帶回瞭中國人向往幾千年的野獸——麒麟(後來證實是長頸鹿)。
(這麼總結一下,發現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於明朝建立瞭良好的關系,雖然彼此之間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開放的大明並未因此對這些國傢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真正從心底征服瞭這些國傢。
大明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在船隊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揚自己是為瞭和平友善而來,正如後來那些拿著聖經,乘坐著幾艘小船,高聲叫嚷自己是為瞭傳播福音而來的西方人。
鄭和的船隊帶來的是豐富的貿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國傢確實很窮),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是自衛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錫蘭山國王,後來也被放瞭回 去),從不仗勢欺人(雖然他們確實有這個資本),西洋各國的人們,無論人種,無論貧富,都能從這些陌生的人臉上看到真誠的笑容,他們心中明白,這些人是友 善的給予者。
而西方探險傢們在經歷最初的驚奇後,很快發現這些國傢有著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他們用各種暴力手段、殺人放火,隻是為瞭搶奪本就屬於當地人的財產。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傢曾經說過:西方人來到我們面前時,手中拿著聖經,我們手中有黃金,後來就變成瞭,他們手中有黃金,我們手中拿著聖經。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對於那些西方人,當地人心中明白:這些人是邪惡的掠奪者。
即使他們最終被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們決不會放棄反抗,他們會爭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為這種蠻橫的征服是不可能穩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有一句老話用在這裡很合適:要相信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