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6:10
有一些文章,無論閱讀幾次,都會覺得有被擊中的感覺。保羅·格雷姆的這篇《Taste for Makers》就是這樣,這篇寫於 2002 年的文章並沒有被時間打敗。它深入淺出,成一傢之言,幾乎是所有試圖對“品味”一事有所探究者的絕佳入門讀物。雖然網絡上可以找到中譯,但鑒於本文的價值,以及網絡其它譯本的錯誤,我們邀請瞭曾為我們翻譯《總搞的掂》的王新米重新譯過。希望這篇有關品味的文章,也能以有品味的中文呈現出來。
翻譯: 王新米
“在美學上對地心說,是哥白尼拒絕托勒密天文學體系的重要原因。” ——托馬斯·庫恩,《哥白尼的革命》
“在凱利·約翰遜的訓練下,我們狂熱的相信他的主張:一架看上去很美的飛機飛的也會很美。”——本·裡奇,《臭鼬工廠》
“美是第一道測驗:對醜陋的數學而言,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之地。”——戈弗雷·哈羅德·哈代,《一名數學傢的辯白》
我最近和一位在麻省理工教書的朋友聊天。他教的領域很熱門,每年都會被那些畢業要讀研究生的學生的申請給淹沒掉。“他們大部分看起來挺聰明的,”他說。“但我不能確定他們是不是有品味。”
品味。現在很少聽到這個詞瞭。但是無論我們怎麼稱呼它,我們依然需要明確這個概念。我朋友的意思是,他希望他的學生不僅僅是好的技術人員,還能夠運用技術知識,去設計出美好的事物。
數 學傢們直呼出色的工作是“美”的,過去或現在的科學傢、工程師、音樂傢、藝術傢、設計師、作傢、畫傢也如此。這僅僅是他們碰巧用瞭同一個形容詞,還是他們 指的東西其實是有重合之處的?如果真有重合之處,那我們是不是能夠利用在一個領域裡對“美”的探索經驗,去幫助我們在另一個領域裡進行探索?
對我們這樣的設計者而言,這不僅僅是理論問題。如果的確存在一個東西叫做“美”,我們需要有能力去辨識它。我們需要好的品味,去做出好的東西。與其將“美”視作抽象的概念進行喋喋不休的談論,我們不如直接將它歸納為一個實際的問題——怎樣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事物?
如 今,當你提起“品味”這個詞,很多人會告訴你:“品味是主觀的”。他們相信美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直覺。他們喜歡某些東西,卻並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因為 它很漂亮,或者自己媽媽曾經擁有一個,也有可能是電影明星帶著這玩意兒上過雜志,或者是知道它價格昂貴。他們的品味思維,處在未經梳理的混沌狀態中。
大多數人從小就被鼓勵停留在這種隨心所欲的混沌狀態下。如果你取笑你的弟弟把圖畫書上的小人塗成綠色,你媽媽就可能對你說:“你有你喜歡的方式,他有他喜歡的方式”。
就像很多其他大人說的事一樣,這個道理半真半假——跟很多他們說的其他事兒自相矛盾。在再三向你灌輸“品味不過是個人喜好”發的道理後,他們又帶你去博物館,告訴你:仔細點兒看,達芬奇是個偉大的藝術傢!
此 時,這個小孩兒腦中將閃過什麼樣的觀點?他會怎麼想“偉大的藝術傢”這件事呢?在經過很多年“每個人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就是對的”的觀點後,他不太可能 做出“偉大的藝術傢是指他的作品比別人的好”的結論。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在他托勒密式的宇宙觀裡,偉大的藝術傢就是像花椰菜一樣對自己有好處的東西——書 裡是這麼說的。
說“品味隻是個人喜好”,的確是防止爭端的好方式。但問題是,這不是真的!當你開始做設計時,你就會感到這一點瞭。
無 論人們做什麼工作,都自然而然的希望自己做的更好。足球運動員希望贏得比賽,CEO 們希望增加收入。在工作中做的更好,能讓你感到愉悅和驕傲。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做設計,那“美”不是一個確切存在的東西,你就沒有確切的方式把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品味就是主觀的,那所有人的東西都已經是完美的瞭,你喜歡你喜歡的,就成瞭。
就像做任何工作一樣,如果你持續的投入,設計就會越做越好。你的品味改變瞭,像所有工作越做越好的人一樣,你知道你自己在進步——這樣,你之前的品味就不僅僅是跟現在的不同,它更壞。讓“什麼品味都沒錯”的道理一邊兒去吧!
如 今相對主義盛行,這可能妨礙你思考“品味”,即使你的品味正在發展進步。不過如果你面對現實,並且承認,至少對你自身而言,存在著好設計和壞設計,你就可 以開始仔細從細節研究什麼是好設計瞭。你的品味是怎麼改變的?當你犯錯誤時,什麼讓你犯瞭錯誤?其他人從設計中學到瞭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