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假動作

2016-08-18 22:58:02

我有一個看法,可以告訴你:在中國,很多時候,學校提供的更多的是一個環境和機遇。學習本身卻主要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奮。

下面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你到一個好的學校,首先學習的風氣就可能比其他的學校好。你周圍的同學對自我的要求和生活的態度,或多或少也會影響你的行為。

所以,你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好學校:你在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能量,給自己的未來存儲選擇的權力。

但是,你得明白:在離開學校後,在社會中,不能完全依靠那張學歷的紙。如果每個人都有,你們就沒有太大的差別。

你上瞭大學,你就對自己說:今後,我就想去那兒。你得自己瞭解你想去的那個行業,業界有哪些讓人仰慕的公司,自己需要具備什麼知識和技能,有沒有可能到這種公司去實習?你如何主動靠近這些機會?

如果你覺得國內的學校不行的話,比如,你想去韓國學習設計。那麼,你就想:如果我要去的話,我的面前有什麼障礙:語言?生活自理?自律?或者是成績?性格和體力上,有沒有問題?

用蘭迪教授的話來說,這些就是你去往目標之前的那些“墻”。你得想辦法搞定這些墻。

生活中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實力、信心、機遇、謀略和運氣一並帶來的。

生活中有很多“墻”擋在你面前,讓你眼睜睜地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可能沒有特別的技能,也可能沒有太多的自信。最後,你也想過曾經的目標,自己感覺有點遠,也沒有嘗試過,掙紮瞭幾下,就很快放棄瞭。

如果一直用這種心態來做事,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恐怕很難。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於能力,而在於心裡的能量不足。

所以,我認為,你最好永遠不要相信這樣的斷言:不可能。

就算你老爸生氣時說過。你也別信。

你應該去想:如何才可能?

記住蘭迪教授的話:“磚墻之所以存在,是為瞭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麼想要這件東西的人,目的在於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

(四)

兒子說:“如果我長大瞭,不想搞電腦瞭,那怎麼辦呢?”

我說:“這很有可能。人是在不斷成長的。比如,比爾·蓋茨在微軟幹瞭20年瞭,實現瞭他年輕時的夢想,但隨著事業的成就,他的人生目標改變瞭,他 覺得做慈善比做微軟更偉大,他就退休,去做慈善瞭。其他人也是一樣。你做瞭一陣,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或者自己並不滿足現在的目標,等等。你可 以選擇離開。”

兒子笑瞭。

我說:“就算你做這個事情,做瞭那麼幾年。然後,你有一天興趣突然變瞭。也沒什麼。你其實並沒有損失什麼。”

“你把自己沉浸在一件事情中,你過去的閱讀、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你面對的人和事情,甚至是親歷的很多次的失敗。這一切都不是浪費,都不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生活有它自己的邏輯:它用特別的方式推著我們走,讓我們去撞墻,讓我們去想辦法:繼續前進,還是換一條路。生命中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好像看見時間是浪費瞭,其實,並沒有。它隻是在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

“所以,樹立目標之類的活動,看起來更象是一個假動作。它並不保證生活本身是按邏輯發展的。生活也沒有那麼簡單。它隻是提醒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采取點什麼行動,以免將來後悔。”

“我們不斷地樹立目標,采取行動。結果,我們發現預言居然可以自己實現。”
“微軟曾經為自己的xbox遊戲機做過一個這樣的廣告:人從出生開始,就向死亡飛去。人生如戲。”

“人生需要假動作:你得到過什麼或失去過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隻有一點:你是否讓自己開心,你是否勇敢面對過生活的困境,你是否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是否為所愛的人真心付出,你是否讓自己度過瞭有意義的生命?”

來自:噴嚏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