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7:31
以下轉載自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感言(註:原來這是一篇移花接木的文章,我要說明一下,還原孫振耀:從解題者到出題者,我想,誰寫的重要,主要是文章要有看頭~),閱後思潮翻湧,在此推薦給各位朋友,共勉!
如果這篇文章沒有分享給你,那是我的錯。如果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瞭,你卻沒有讀,繼續走彎路的你不要怪我。如果你看瞭這篇文章,隻讀瞭一半你就說沒時間瞭,說明你已經是個“茫”人瞭。如果你看完瞭,你覺得這篇文章隻是講講大道理,說明你的人生閱歷還不夠,需要你把這篇文章珍藏,走出去碰幾年壁,頭破血流後再回來,再讀,你就會感嘆自己的年少無知。如果你看完瞭,覺得很有道理,然後束之高閣,繼續走進擁擠的地鐵,依然用著自己昨日的觀念來思考自己的未來,你的人生也將繼續重復著昨日的狀況。如果你看完瞭,覺得那是一個過來人,對你的人生忠告,並你也願意用他告訴你的思想去指導自己今後的生活,對你來講成功不是很難,難的是你是否可以用這篇文章裡的思想一直鞭策自己。如果你看完瞭,覺得那是一個長輩用他的一生的時間來寫的一篇對你忠告的文章,說明你已經有瞭和他相似的人生閱歷,隻要你繼續努力,成就偉業並不難,難的是你是否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他人分享呢?體驗決定深度,知識決定廣度。你的人生是什麼呢?
一、關於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 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西 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並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板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並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於自己 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瞭不起的影響。好瞭問題來瞭,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瞭,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 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會怎麼選擇?有的是隻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精明強幹精力沖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麼還要用你?
從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的壓力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上面的父母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 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多也夠花瞭。但是人終歸要結婚生子,終歸會老,到瞭40歲,父母老瞭,要看病要吃藥,要有 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基本體面的生活,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 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於關註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 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隻有一次機會。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 數人最後是走到終點的,隻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 3k-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年以後拿多少?估計5k-10k瞭不起瞭。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後 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前兩天問我的一個銷售,你會的這些東西一個新人2年就都學會瞭,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卻隻是你的一半,到時候,你怎麼辦?
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體育比賽,有初賽、復賽、決賽。初賽的時候大傢都剛剛進社會,大多數都是實力一般的人,這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很快就能讓人脫穎 而出,於是有的人二十多歲做瞭經理,有的人遲些也終於贏得瞭初賽,三十多歲成瞭經理。然後是復賽,能參加復賽的都是贏得初賽的,每個人都有些能耐,在聰明 才智上都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再想要勝出就不那麼容易瞭,單靠一點點努力和認真還不夠,要有很強的堅忍精神,要懂得靠團隊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長遠 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