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麼?——人才

2016-08-18 23:03:26

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當時有這麼一批積極主動的同學讓我們今天有機會在浙大成立這個Google Camp。積極主動者,他並不隻是積極地等待機會,他還需要積極地把握機會,為自己創造機會。這點可能是中國的學生,中國的員工最需要常常提醒自己的地 方。前一陣我們在中國差不多招瞭三十多個員工,工作瞭三四個月。有一天我們在聚會,他們就問我說:開復,你對我們這三十個剛開始的關門弟子有什麼建議沒 有。我的回答是:從技術方面,從對公司的理想、價值觀認同以及努力方面,我都非常非常的滿意。但是,如果要講一點我希望你們未來可以做的更好的,我希望你 們未來能夠更加積極主動,要提出你們的想法。

7.樂觀向上者——The glass is half full or half empty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e pouring in or out

最後我想講的是樂觀向上者。這 句話來自美國的一個喜劇演員Bill Cosby,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常說一杯水是一半滿的還是一半空的,其實要看你是繼續把水註進杯子裡,還是把水從杯子裡面倒出去。如果你在繼續註水的話, 你會期望著水位上升;如果你在倒水的話,你會想到很快杯子就會空掉瞭。其實這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如果你是一個 樂觀向上的人,你會總告訴自己未來會更好。臺灣有位企業傢叫做張忠謀,他是臺基電的董事長,他最近寫瞭一篇文章,我覺得裡面有些很有哲理的話。他有個朋友 請他提幾個字掛在墻上。然後張忠謀就跟他說(世界經理人博客http://blog.icxo.com),我的字寫得不好,但是我隨便幫你寫幾個字,然後 他就寫瞭“常想一二”這四個字。他朋友說什麼叫“常想一二”呢。然後張忠謀就告訴他說,你沒有聽過嗎?我們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要告訴你常想那 剩下那一二比較如意的事情。他說他從小就看瞭很多大人物的傳記,他發現瞭一個規律,凡是成功者都是受苦受難的。然後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 九的真實寫照。但是他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保持瞭正面的思考,通過“常想一二”,他們能夠超越苦難。苦難對他們來說反而成瞭生命中最好 的養料,為他們未來的成功做瞭良好的鋪墊。

所以這些成功者在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和勇氣是最重要的。人生的如意或不如意,更重要的不是取決於人生的際遇而是思想的瞬間。所以,人生的真正品質取決 於你有沒有“常想一二”這種樂觀的思維方式,觀點反而比這個事實更重要。這是他很有哲理的一篇文章,我想你用Google可以搜索得到。

其實在21世紀,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要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因為21世紀是一個更實時善變的環境,我們嘗試的事情會碰到很多很多的失敗。我們都聽到說 Google很酷,有一個20%的Project,每一個人都有20%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做一個統計,我想一定會發現,這個 20%自己想做的Project絕大多數一定是失敗的。如果你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能客觀地說我學到瞭一個Lesson有助於我做下一個項目時,那你很 快就會處於一個非常沮喪的心態。所以Google公司不但不懲罰失敗,還鼓勵每個人客觀地從失敗中爬起來。我們要有一種心態,要認為挫折不是一種懲罰,而 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我回顧我一生的職業生涯,我想我學到最多的絕對不是來源於我的成功。反而是我在讀博士的時候被評為最壞的老師,在一個公司做瞭一個很酷的技術卻沒有用, 導致公司被賣掉、員工失業等等失敗的經歷讓我學到瞭很多,超過瞭我在語音識別或者其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把握每一個失敗的時候,讓自己過渡好每 一個痛苦的時期。然後要能有正面的思想,要站起來,要正視自己的錯誤,能夠從錯誤中學習。
最後我做一個總結:在21世紀裡面,我們需要認真讀書的同學,但是我們更需要創新實踐的人才。我們需要每一科的專才,但是我們更需要跨領域合成者。我們需 要高智商的人,但是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我們需要每一個學生能夠高效能地理解,但是未來你們更需要高效能地溝通。
畢業後,當然要找一個熱門的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熱愛你的工作。不要再繼續做一個隻會被動聽話的學生,而要做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生。不要隻是做一個小心翼翼的人,而要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作者:李開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