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6:13
我們在美國曾聽到過不少這樣的故事:一位親友住在個富人區,房子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好瞭。但是她對我們說,這樣的房子,在這個區還是顯得寒酸。一次女兒帶同學來傢玩。同學好奇地問:“你們傢的房子怎麼這麼小?”以後女兒就再不帶同學來玩瞭。另一朋友的孩子,對自己傢的小房子是如此慚愧,乃至每次校車來傢門口 接送時,他都不用前門用後門,繞著走大房子鄰居的過道。無疑,傢境打擊瞭這些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這兩個傢庭在經濟上遠遠超出瞭我們的水平。如今我工作三年,還沒有買房,租的是本區最便宜的房子。女兒請過許多小朋友來傢裡玩。大多數來瞭一 次以後就再也不來瞭。大概是傢長看到我們傢實在太寒酸、不願意送孩子來吧。在我工作前,情況就更糟糕。全傢擠在頂層的小閣樓上,女兒根本不可能請小朋友 來。女兒三歲多時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就問她:“你們傢怎麼沒有車呀?”女兒來問我們,我們直截瞭當地告訴她:“我們沒有錢買。”
這樣的境況會不會影響女兒的自信呢?我們並非沒有擔心。女兒出生前,我們的生活圈子主要是校園,非常單純。師生們不會以貧富來判斷人,我們自然也全 無階層意識。但是,孩子一進幼兒園、特別是一上學,我們也跟著進入瞭真正的社會,開始碰到許多“勢利眼”,當然擔心女兒的心理有影響。可是觀察瞭幾年,發 現她在這方面幾乎完全“免疫”,在各種群體中都表現得非常自信,既不嫌傢貧,也不羨慕人傢的財富。她在幼兒園時,一位四歲多的小朋友還當眾驕傲地宣佈:“ 我住在大房子裡,我們傢很富!” 七歲時,女兒的一個小朋友來傢裡玩。她看瞭看我們傢,然後問:“你們傢是窮的還是富的?”女兒坦然回答:“屬於偏窮的。你們傢呢?”“屬於偏富的。”另有 一次是在學校裡。當她的一個同學知道我們是租房住後,就直截瞭當地說:“真是太糟瞭,你們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對此,女兒都能淡然處之,從來不覺得自 己比誰低。而我們周圍不少人都為女兒的快樂而感動,會問我們:“你們有什麼辦法讓孩子這麼快樂?”甚至我們健身房的一位服務人員稱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快樂 的孩子。這些話當然有許多客氣的成分。但女兒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則是無庸置疑的。
為什麼女兒生活在一個很窮的傢庭卻能這樣自信?我以為關鍵在於傢長的態度。一個孩子的幸福感和傢裡的經濟狀況其實並無直接的關系。她穿的是舊衣服, 不是名牌,但隻要很舒服,她絕不會介意。小孩子除非你特別去教,不會有什麼名牌的意識。傢裡窮,但還是有吃有喝,她並不會挨餓。她真在乎的,其實是傢長花 多少時間照顧她、和她玩。很多百萬富翁的子弟,因為傢長太忙,無心顧孩子,住在大房子裡反而很壓抑。對此,任何孩子都不會羨慕。所以,在貧困的環境中,如 果傢長安貧樂道,並且充滿自信,孩子也會如此。傢長若是因為少幾個錢就人前人後抬不起頭,孩子就會跟著自卑。老實說,我們能夠在這種生活環境下把孩子教育 成這樣,當然也不是沒有任何外在條件的。畢竟,我們夫妻兩人都在耶魯讀博士,屬於在美國受瞭最好的教育的人,而且也知道貧困是暫時的,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甚至還有些居高臨下的優越感。這些在教育孩子中都能流露出來。而在一般的窮人中,象我們這樣背景的人就實在太罕見瞭,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不過,即使承認自己擁有許多非物質的教育特權,我還是以為我們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法是可以傳授的、可以被那些沒有“特權”的人所掌握。畢竟,這裡最關鍵的地方是和孩子如何溝通,並不涉及傢庭之外的社會關系。以下是我們和孩子交流的幾個原則。
首先,要認識到窮本身是一種優越。我在上面已經反復講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窮會帶來瞭許多優勢,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夫妻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 擁有的這筆財富,覺得比許多富人都富有。當傢長真實地這樣想和行為時,就會不自覺地感染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富有。我們從來不對孩子回避自己的經 濟問題。房子小,沒有車,我們都痛痛快快地告訴女兒:傢裡沒有錢。不過,我們同時提醒女兒:許多有錢人傢的孩子,父母沒有時間和孩子玩。你願意媽媽出去掙 錢,然後買車買房子,但要找個人看你,媽媽沒有時間和你玩嗎?五歲以下的孩子一聽到這些,馬上會選擇媽媽而不是房子和車。這是孩子天生的價值觀念。但當大 人把房子和車看得過分重要時,就會扭曲這種價值觀念,給孩子帶來許多心理問題。